高华声:科技如何颠覆金融?

发布时间:2019-08-27     


2019年7月31日,由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和维金联合主办,主题为“产业互联网浪潮已来,科技金融如何助攻新经济产业?”的私享会活动在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黄浦院区成功举办。活动吸引数百位新经济企业创始人、高管报名参与,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科研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华声在会上做了精彩分享,以下为整理后的全文:


中国自古就是科技金融强国




今天的分享主要从学术的角度来谈谈科技如何颠覆金融。


其实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科技金融强国。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第一次有了冶金术,通过打造金属来产生金属货币,可以让人携带或保存。


造纸术发明以后,中国产生了一个叫“飞钱”的官方产品。当时在唐朝,如果我在长安做生意,长安办事处给我一个“飞钱”,我一半留在长安,一半让我的学生带回到上海,我就可以在上海凭这一半兑换出银两。这就是当时的“飞钱”,也就是造纸术以后产生的金融。


印刷术以后,中国第一次生产的纸币叫“交子”。自此以后货币就可以统一地大规模生产,于是就有了“纸锭”。


这就是技术驱动下金融的巨大革命。


科技金融具有两大核心作用




我认为科技金融有两大核心作用,从金融学角度来讲,第一点就是降低交易成本。维金创始人&CEO俞强华先生讲了很多案例,比如说移动支付,从经济学上降低了空间成本,交易不再需要人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空间跟距离不再是影响交易的重要因素。


第二就是使用权的交换和共享。比如说以前我要买辆车,我必须先交了钱,拿到货,这辆车我才能开。现在像大搜车这样的企业,让交易有了流动的创新,第一年我只用租,拥有它的使用权就可以了,不需要有它的产权。


这样整个商品交易的品种和深度可以大大提高,增加了社会的商业化程度,这是第一个作用。第二个作用就是降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天然存在的问题,大数据的发明可以使信息得到更好的收集分析,然后用这些信息来影响人们之间的交易,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我国现在各类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比例来看,银行贷款对大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覆盖率是百分之百,但是这个数字越往下越小,比如对中型企业是500万起,对微型企业每一笔贷款是10万,而小个体户事业者获得的金融支持主要是融资机构或者是民间金融。


这种小微企业无论从数目还是金额上都是我国主要金融活动的主体,它们如果得不到金融的支持,金融脱实就虚,是不可避免的。阿里系的大数据对新型借贷关系就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它通过交易数据知道了每个个体消费者或者小型企业的交易行为,通过交易行为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帮助微小企业获得信贷,促进了企业增长和个人消费,然后整个经济活动就可以进行。


这样使得绝大部分经济体中的小微企业、个人消费者得到金融支持,那么整个金融避实就虚的问题就可以逆转。


科技加金融是机遇也伴随风险




我想用一个小故事来作为小结,我称它为“大清的科创板”。清朝的时候,当时的科技不是AI,而是橡胶。大概在1909年到1910年,美国福特汽车的兴起带动了橡胶应用的广泛开展,使它一跃成为当时的高科技、新技术。在东南亚地区,当时无数的橡胶生产企业是华人企业,有生产就有融资,这些企业开始在上海进行股票融资IPO,橡胶类股票成为了清朝的“科创板”,聚集了全世界相当一部分的股票交易。


橡胶企业的市值一度被炒得很高。后来橡胶产业面临破裂,很多股民亏损,当时有一个四川市政府的公司叫川汉铁路,是一个募集了很多百姓的资本建设公司,同时进行了产融结合,趁着上海股价上涨的时候偷偷炒股,最后导致巨额亏损,演变出了股民的群访事件。


这就是著名的“保路运动”,清王朝开始从湖北武汉抽调大量部队镇压这些股民,导致武昌防备区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这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橡胶生意的“科创板”就这样拥有了间接覆灭清王朝的伟大历史意义。


我们认为科技可以帮助金融解决其核心问题,特别是在符合金融学原理和市场规律的情况下,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克服很多以前不可以克服的问题。科技加金融是巨大的机遇,风险也相伴而生,但是历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总是伴随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