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军:抛开牟利模式,应赋予现金贷更多社会责任

发布时间:2017-10-10      信息来源: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

当广大民众辛辛苦苦工作赚取有限的工资的时候,现金贷平台悄无声息地入驻了人们的生活,不论是手机软件、PC网站还是视频贴片,各种闪烁的贷款广告都在提示你:这里能借到钱。 


客观来说,各类现金贷平台覆盖了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借款群体,解决了他们的融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畸高的借款利率、收费信息披露不明、诱导续贷等行为,让部分处在灰色地带赚取高额利润的现金贷公司备受质疑,让借贷者背上沉重负担。 


在是否合规的争议背后,隐藏的却是社会的真实需求,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P2P网贷短期现金贷业务总成交量约是2016年全年的5倍,目前整个现金贷行业的规模已超1万亿元。令人惊奇并担忧的是,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中,只需投资不到10万元,就可以搭建一套现金贷系统,包括网站、iOS、android客户端,以及后台管理培训等统一解决方案。而按照平台常规收益水平,如果你有1000万元投入到平台,当月就能收获利息200万元。现金贷行业入场门槛之低与投资回报之高形成鲜明的对比。 


与此并发的是,暴利、高息、共债、暴力催收等关键词……持续占据舆论浪尖的现金贷渐被标签化,甚至被称作民间高利贷的“线上版”。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教授近日在接受上海电视台及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的采访时表示,信息不对称使得这类平台很难以现行模式进行有效风控,应设立行业准入门槛,并且在平台成立初期即对股东和资金来源、平台资质和风控等信息进行充分披露,以规范化经营来赋予现金贷更多社会责任,而不仅是牟利的商业模式。


现金贷的前世今生


回顾过往,在网贷限额的大背景下,众多平台陆续转向消费金融领域获取资产,作为能够合理进行放贷同时又不受地域限制的互联网小贷资质迅速升温。相较于消费金融牌照,互联网小贷审批权限在各地方金融办,更是一项可望又相对可及的业务资质。很多小贷公司通过开设网贷平台的方式变相突破区域和资金来源限制,也有很多小贷公司通过为网贷平台输送资产来变相实现“贷款资产证券化”加速资金流转效率。 


除此之外,消费贷平台积累了一批优质用户群,这部分人有着良好的还款记录,但无论是3C消费亦或医美分期,都是低频场景,好不容易积累的用户总不能就这么流失,一些平台开始针对性开发小额现金贷产品。现金贷产品的高风险倒逼出“利息覆盖风险”的模式。钱军教授介绍道,由于金额小、期限短,用户对实际利率缺乏感知能力,高利率本身并没有对用户体验带来太大负面影响。



既然现金贷在商业逻辑上可行,大量的从业机构便涌现出来。与此同时,2015年末至2016年初,互联网金融迎来强监管时期,P2P、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都不再是创业的好风口,一些P2P平台也开始通过砍掉理财端的方式淡化P2P色彩并最终变身现金贷平台。 


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向零售转型、网贷行业向小额资产转型,通过助贷模式,为现金贷平台提供了大量资金。供给的增加反过来催生了新的贷款需求,需求的增加又催生了更多的供给,只要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入,这个供给与需求互为促进的游戏就能持续下去,行业规模便能越做越大,现金贷逐步成为一种行业现象,一个新的风口诞生了。 


“一旦被视作风口,各种资源加速涌入,风口也就坐实了。”钱军教授如是说道。


一边疯狂生长,一边坏账高抬


事实上,直至去年初,整个行业仍处于“半熟期”。到年中,各平台开始逐渐分出梯队——月放款6亿元以上为第一梯队,2亿-6亿元为第二梯队。在一位匿名的资金中介人士看来:“2亿是A轮融资的基本条件,否则免谈。” 


到今年年初,大批平台“拔地而起”。据统计,仅北京地区月放款1亿元左右的平台就不下20家。上个月刚注册,这个月就放款1个亿且砍头息15%-20%的,比比皆是。 


10月18日,以“现金贷”为商业模式的趣店登陆纽交所,成为美国今年第四大IPO,这无疑给狂热的现金贷行业再度注射了一剂强心针。其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年上半年,趣店总营收约18.33亿元,其中营收净利润约为9.73亿元。现金贷业务占据80%以上。



在钱军教授看来,有些平台就是“玩票”心理,作为放款机器,甚至不购买反欺诈产品,直接“裸放”。其后遗症,便是当前令人堪忧的坏账率。北京市互金协会的数据表明,有平台开通上线三个月的坏账率就达80%。而前述中介人士提供的数据显示,整个行业的首逾率已高达20%-30%。 


钱军教授表示,信息不对称使得这类平台很难以现行模式进行有效风控。比如常见的风控手段有借款人行为分析、打分卡模式、反欺诈校验等,根据平台对风控的严格程度及数据的完整性,通常须为每笔贷款付出10元至70元不等的成本。然而在实际运营中,为了节省成本,有些平台只简单接入反欺诈系统,刷一遍黑名单库就放款,用高利率、高收益去填补坏帐损失。


监管正在加速落地


从2010年阿里小贷的出现算起,网络小贷经历了七年时光,从早期的小范围试点、中期的漫长突围、以及后期的野蛮生长后,现在终于迎来了一道“休止符”。 


近日,央行、银监会联合召开网络小额贷款清理整顿工作会议,要求小贷利率严格执行36%上限。而在存量网络小贷公司面临整治的情况下,增量也已被叫停。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通知,要求监管部门即日起一律不得新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禁止小贷公司跨区域经营。 



事实上,叫停新增只是这场整治风暴的序幕,各地对于存量机构的摸底调研、风险排查已经陆续展开。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对于目前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比如此前持有互联网小贷牌照的机构,什么才是合法放贷、是否可以通过互联网经营跨区域业务等并未明确,围绕网络小贷还有一系列的监管细则将在不久之后陆续公布。 


尽管借助网贷的兴起,小贷行业似乎找到了做大做强的腾飞之路,但也埋下了很多隐患。以与P2P平台的资产端合作为例,由于P2P平台均实行“本息保障”政策,作为资产方的小贷公司不可能把项目风险转移出去,从而积聚了大量表外业务风险,远远超过其资本承受力。一旦风险暴露,则面临灭顶之灾。 


钱军教授指出,很多小贷公司想借助网络平台成为全国性的放贷机构,然而如果放任小贷进行跨区域经营,其实对从小贷公司借钱的人以及小贷公司本身都蕴含极高的风险性。由于网贷平台本身是没有资质的,它并不能把风险转嫁过去。而且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地区性优势,即基于区域内的地缘、人缘和信息源优势开展业务。一旦让非常地区化的小贷公司跑到一个它不具备任何信息优势的地区去做业务,风险性是非常高的。 


随着网贷监管的趋紧,仍在持续的合作关系也开始面临诸多限制:首先,通过网贷变相募集资金已经此路不通,如重庆金融办明确规定,小贷公司不得利用包括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在内的互联网平台融资;其次,网贷平台的信息中介定位也使得小贷公司难以披着网贷的外壳变相实现跨区域经营;最后,小贷公司对网贷平台的资产转让,由于做不到实质风险的转移,一味追求周转率也变得没有意义,周转次数越多,风险积聚越大。 


钱军教授认为,当前网络小贷牌照具体的监管及执行归属地方金融部门,但网络小贷又有跨区域经营特性,这与地方金融办属地监管特性不一,给网络小贷的监管留下了灰色地带。并且对于地方金融办而言,一个区域的地方金融办如何管理一个跨区域的互联网小贷公司,也成为一个极大的挑战。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是网络小贷的重要优势,监管不宜一刀切,应考虑由全国性的监管机构统一监管,地方金融办协同管理。此外,监管层应设立行业准入门槛,并且在平台成立初期即对股东、平台资质等信息进行充分披露,以规范化经营来赋予现金贷更多社会责任,而不仅是牟利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