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老师电话 021-60792557 手机 18816916689 邮箱 daiwenjun@fudan.edu.cn
- 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5号楼
崇明区由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组成,三岛陆域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三面环江,一面临海,西接长江,东濒东海,南与浦东新区、宝山区及江苏省太仓市隔水相望,北与江苏省海门市、启东市一衣带水。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5℃,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全域水土洁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良。
崇明岛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地区,地理位置在东经121°09′30″至121°54′00″,北纬31°27′00″至31°51′15″,地处中国最大河流长江入海口,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第三大岛屿。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全岛面积1269.1平方公里。东西长80公里,南北宽13至18公里。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90%以上的土地标高(以吴淞标高0米为参照)在3.21米至4.20米之间。
长兴岛位于吴淞口外长江南水道,东邻横沙岛,北伴崇明岛。岛呈带状,东西长26.8公里,南北宽2~4公里。面积89.5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8.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26.2平方公里(不包括前卫农场)。南沿有深水岸线近20公里,一般水深-12米至-16米,最深处-22米,可停靠30万吨级轮船。
横沙岛是长江入海口最东端的一个岛屿,背靠长兴,北与崇明岛遥相呼应,南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岛呈海螺形,南北长12公里左右,东西宽8公里左右。平均海拔2.8米。总面积54.4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26.8平方公里。尚有滩涂资源0米以上20万亩、-5米以上67万亩。周边岸线30余公里,其中南端约有2公里深水岸线,水深-12米左右。
历史上,长江口北岸的发育模式是一代代沙岛或沙岛群向北并岸,形成新的江口北部岸线。明代宣德年间,巡抚周忱奏定狼山以南、宝山以北,西起福山、东迄佘山,其中水面都是崇明的境域,即所谓“以涨补坍”,使崇明常屹立于江海之间。然而,因江口沙洲的涨、坍,多涉及各地的地域分野,所以历年因争界引起的纠纷多有发生。崇明各沙洲坍涨不定,治城经历六建五迁,始得稳定。
崇明沙洲形成至今有1400年历史。唐武德年间(618~626年),长江口积涨出两个沙洲,相隔70余里,史称西沙(又称顾俊沙)、东沙。后来“渐积高广,渔樵者依之,遂成田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开始有渔民、樵夫在西沙定居。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东沙北面涨出新的沙洲,最早移居开垦的为姚、刘两姓,因此称作姚刘沙,之后逐渐与东沙接壤。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姚刘沙西北50余里的地方也出现一个新的沙洲,由于三次叠涨,因此名“三沙”。一说因句容朱、陈、张三姓首先居住,故而得名。至宋代,在西沙逐渐形成平等、道安、释乐3个村,之后逐渐坍塌。
元代,东沙逐渐南坍北涨,姚刘沙不断涨积,三沙也逐渐扩张。元末明初,东沙坍没大半。
明代建文年间(1399—1402年),在三沙西南30余里处涨起平洋沙。正德年间(1506—1521年),长沙露出水面,在平洋沙东南,该沙成陆后位置基本未产生迁移。在此期间,姚刘沙与西北三沙连成一片,而西沙坍塌仅剩道安一个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左右,姚刘沙坍没,三沙始坍。万历十一年(1583年),平洋沙始坍,后来坍存部分渐与长沙接壤。
明末清初,长沙开始持续涨积。清康熙元年(1662年),随江流变化,三沙大半坍没,留下东三沙和西三沙的残余。明清时期,又有大安沙、高明沙、享沙、日隆沙、富民沙、南沙等许多沙洲时东时西、忽南忽北涨坍变化。清初,以长沙为主体的沙洲相互连接形成现今崇明岛的基本形状。20世纪中期开始至今,北部滩涂与东部滩涂团结沙、东旺沙持续涨积并大规模围垦,崇明本岛面积从600余平方公里扩大至1269.1平方公里。
长兴岛、横沙岛同样是长江口的河口沙洲,其成陆过程一如长江口北岸千百年来的发展演变模式——北部沙洲并岸,新的沙洲在南部积涨。长兴岛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距今170年左右。横沙岛形成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有160多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