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F三位教授最新解读美国硅谷银行风暴影响几何

发布时间:2023-03-17     

对此,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John Rogers,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吴文斌,学院金融学副教授马畅三位教授深度解读美国硅谷银行危机的最新进展,对美联储加息进程的影响,以及对全球资本市场的溢出效应。


“硅谷银行事件是一次典型的银行挤兑危机。” 吴文斌教授分析认为,储户担心银行可能会出现流动性问题,争相将存款从银行取出。银行的实际经营情况可能并没有问题,但是由于取钱的人太多,银行无法在短期内获得足够的流动性,进而出现“自我实现”的危机。如果没有及时救助,银行的挤兑危机会导致恐慌的蔓延,实体经济因为资金问题陷入衰退。硅谷银行的挤兑危机源于储户对银行信任的崩塌,当储户一起从银行取现的话,没有哪家银行能够逃脱被挤兑破产的命运。硅谷银行危机始于资产配置的问题,在美联储激进加息时彻底暴露。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能是通过“借短贷长”或“借短投长”进行期限转换。硅谷银行的做法是通过吸收储户(以科技公司和创业公司为主)的短期存款,投资到长期国债、MBS等长期资产。在利率波动较为平衡的时期,这一业务能给银行带来稳定的收入,但是在利率急剧上升的时期,可能会给银行带来流动性危机。疫情至今的几年时间内,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从极度宽松转为极度紧缩,利率从极低一跃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长期债券和其他长期资产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下跌,恶化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给美国的银行业带来巨大压力。


吴文斌教授进一步分析,对于硅谷银行而言,由于前两年美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硅谷银行吸收了大量来自硅谷创业公司与科技公司的存款。这些短期存款被大量用于长期资产投资,当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之后,储户开始大量将存款取出,而长期资产由于变现困难或者变现出现明显损失,导致储户对银行的信任持续下降,进而引发挤兑事件。


吴文斌教授对此解读,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Diamond与Dybvig在1983年的经典文章中就指出,银行的期限转换职能虽然能产生福利改善的均衡,但也天生伴随着一种大家不希望看到的银行挤兑均衡。而挤兑危机一旦出现,长期贷款的中止以及建设项目的终结,都会对经济将产生实质性的破坏。


“但是,导致银行挤兑的不仅限于期限转换问题,当银行持有的风险资产出现明显下跌之时,对于银行财务情况的担忧也可能引发挤兑危机。本次硅谷银行危机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大量投资于长期资产,还因为这些长期资产的明显贬值。例如,事件的重要导火索是因为硅谷银行将持有的210亿美元的可供出售的证券进行抛售,暴露了18亿美元的巨额损失。” 吴文斌教授强调。


John Rogers教授持相同意见,此次硅谷银行挤兑危机与其看成是“Diamond-Dybvig 模型”,不如看成是硅谷银行进行了一次风险投资,由于投资的失利引发的流动性危机。

“事后的救助政策是及时且必要的,目前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暂时没有负面影响。但对下一次的危机可能会埋下所谓的‘道德风险’。”马畅教授表示。


吴文斌教授分析认为,制止银行挤兑危机的关键在于消除储户对于存款的担忧。美国在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设立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对于预防出现大规模银行挤兑危机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储户的存款不会因银行是否破产倒闭而消失,使得储户不需要太过担心自己存款的安全性,避免了储户因为消息面上的风吹草动就到银行排队支取存款。但是这一制度有一个局限,受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护的存款的上限是25万美元。此次SVB危机中,美联储、美国财政部和FDIC三方联合发布的声明表示将全额赔付所有储户的存款,不受25万美元上限限制,对于提振公众对银行的信心起到积极的作用。除此以外,美联储还宣布将向包括银行在内的存款类机构提供一种新的流动性工具——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用以缓解银行的流动性困难。银行通过将国债、房地产抵押证券等合格资产作为抵押品,可以向美联储申请为期1年的贷款。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公众的存款恐慌,也缓解了市场对于MBS等资产出现抛售的恐慌,带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不同程度出现上涨。


“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美国中小银行的股价出现较大幅度下跌,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并没有将股东的利益也纳入保护,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于中小银行的恐慌并未完全消除。由于股东利益不受保护,因此投资于美国中小银行的众多投资者可能出现严重亏损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目前的紧张局面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吴文斌教授进一步解释美国资本市场大幅震荡的原因。


吴文斌教授分析认为,美国2月份CPI同比增长6%,通胀水平从去年的高点有所回落,但是仍在高点徘徊,离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还有不少距离。美联储在3月22号将召开FOMC会议讨论最新的货币政策,目前根据FedWatch网站的数据,市场认为接近8成概率美联储仍会加息25个基点,剩下大约2成概率不会加息。这比前一周之前对于加息的判断已经下调了很多,此前市场一度有近8成概率认为美联储会加息50个基点。


“另一方面,硅谷银行事件发生之后,联邦基金利率在2023年12月的期货价格利率直接从4.84%下降为3.84%,巨大的调整也说明市场对于此次银行挤兑事件的担忧。当前,美联储显然面临一个两难抉择,高通胀要求美联储加息进行控制,但是加息又会激化类似于硅谷银行这样的风险。我倾向于认为市场对于美联储控制通胀的决心可能有所误判,美联储的加息步伐会有所减慢,但是很难相信加息的方向短期会出现变动,我认为25个基点的加息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John Rogers教授表示。


马畅教授认为,硅谷银行事件肯定会影响美联储的加息节奏,在该事件之前,市场普遍预期加息会加速、力度会加大。但SVB事件之后,加息的步伐和力度都会降低。


马畅教授认为,硅谷银行危机给予全球金融业两大启示:第一,亟需加强对中小银行的金融监管。很多创投企业将钱存放在了硅谷银行,这次主要的危机是由这些公司基金和一些富有个人的运营导致的。最大的问题是金融监管。目前的监管模式主要是对大而不倒的银行,但中小银行的监管也应该跟上。现在的金融体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小银行监管不力出现危机,可能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第二,要协调微观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这次硅谷银行事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银行并没有对冲久期风险。银行的借短贷长业务已经有几百年历史,应该适时地对冲该风险。因此,不仅仅是监管的问题,银行自己的风险管理问题也值得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