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6-21-63895588
-
No.1, Lane 600, Nanchezhan Roa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11
Release time:2020-03-25
点击图片,查看完整视频
2020年3月20日,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党组织书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复旦金融评论》执行主编、经济学教授陈诗一带来“复旦金融公开课”第八讲,深度解读“后疫情时代,金融如何助力实体经济‘一键重启’?”。本课程在《复旦金融评论》官方抖音号,今日头条财经频道,腾讯新闻财经频道、直播频道、开课频道、抗肺炎频道,凤凰财经频道,新浪财经频道,百度 APP,界面新闻等平台直播,全网累计吸引逾120万用户在线学习。
新冠肺炎疫情逐渐蔓延全球。经济全球化遭遇疫情全球化,身处全球产业链中的中国实体经济面临更多不确定性。陈诗一教授指出,医疗卫生产业首当其冲,消费服务业企业产出下降,制造业产出下降,投资和外贸也都受到了影响。此次疫情是一个补短板的最佳时机,也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最佳契机。
金融如何助力实体经济?陈诗一教授认为,宏观上,要靠行业、秩序以及产业链上的好表现来促进经济发展。微观上,要让企业能够尽快恢复生产,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正常流通。政策的制定上,需与要素市场和企业紧密相关,既要有短期刺激功效,同时又能够提供中长期助力,这是一键重启的方向。对此,陈诗一教授提出以下五点方向:
加大医疗卫生行业投融资力度。从我国医疗卫生支出结构看,公共卫生支出占比从2010年的14.3%下降到2018年的13%,自2014年开始一直低于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支出,重治疗轻预防。此次疫情带来对互联网医疗需求大增,未来要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加大投入。建议“十四五”规划提高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比重,彻底解决医卫资源不足与大中小城市和城乡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增加医院、医疗设备、医师和医护人员数量;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预防体系、传染病防治应急系统。
普惠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我国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资源配置失衡的主要表现,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此次新冠疫情更加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我们不仅要重视短期恢复生产,也要借疫情的契机,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打造一个重量级的普惠金融体制。建议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加大企业资本市场股权融资比例,为中小企业获得长期资金提供通道;增加企业债券直接融资,拓宽企业信用债融资渠道;金融助推科技企业由小到大,稳步成长。
发展国内供应链金融、国际产业链金融。应对疫情,金融不仅要考虑助力企业,还要助力产业链的修复和完善。首先是国内供应链金融,金融机构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各环节,设计个性化金融产品,为产业链上所有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可以使上下游企业获得低成本银行信贷,有助于化解中小微企业信贷难题。其次,全球产业链金融方面,未来我国各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应不断打造服务全球产业链的金融功能,同时要大力发展国际化的物流业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这样可以提升我国的服务贸易比重,平衡货物贸易逆差,增强产业链的韧性,提升全球产业链的价值高度,也是比货物进出口更能促进GDP快速增值的一个新增长点。
加大数字金融与数字智能基建投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范畴,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有迫切需求。疫情期间,数字产业包括第三方支付也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要继续发挥优势,进一步在数字金融、数字支付上面发展和投入。数字智能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是未来的方向,这些投资不仅是短期所需,而且能够带动产业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