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把基础打好,冰山才会冒出海面。”——陈秀宗
“沪漂”18年后,来自宝岛台湾的陈秀宗对于脚下这片土地已经产生深深的归属感。如今有着深刻“上海情结”的他正为中国芯片的腾飞之路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秀宗绝对算得上是芯片领域的大咖——拥有28年制程和半导体设计相关工作经验,手握“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屏幕显示芯片系统”“液晶显示面板的内置高电平产生电路”等多项技术专利,带领团队研制出国内第一颗800×1280 OLED驱动IC,并且顺利量产。
对于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成就,陈秀宗显出了理工男特有的内敛,言语之间尤其低调:“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只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加了一些自己的创新。”但谈及我国半导体行业的未来,陈秀宗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声音,认为中国应该集中精力拿下半导体最高精的技术,但仗哪有这么打的?”陈秀宗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目前为我们所熟知的高精技术只是露出海平面的冰山一角,而这一角底下还有更多不为大众所知的困难、挑战,很难通过运动式的努力就瞬间突破。
“必须要把基础打好,冰山才会冒出水面。”在陈秀宗看来,中国半导体的登顶之路,还需要整整一代人的努力。半导体行业从上世纪60年代一路发展至今,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添砖加瓦,包括目前相对领先的宝岛台湾也从来不是独立发展。
“两三年时间足够盖一间设施完备的工厂,却很难训练出一批合格的工程师。”对于目前大陆市场大量引进台湾技术人才的现象,陈秀宗觉得毋庸置疑,这是快速崛起的必经之路,但更重要的是抓紧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机制。一套完整系统的培养机制,定期进行包括经验传承、能力养成、新人培训等活动,可以帮助员工在2-3年后成为熟手,5-8年成为某个特定项目的专家,10年后成为领域内的技术领头人。
大学毕业后,陈秀宗在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待了整整十年,“如海绵一般吸收半导体制造领域的知识”。从2003年起,陈秀宗就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重心搬到了上海。掐指一算,他在上海工作的时间比在台湾还要久,对于这片土地也逐渐产生了归属感。
当然,陈秀宗绝不是一个忘本的人,谈及自己在宝岛台湾的成长经历,他提到最多的就是“感恩”,没有那段宝贵的学习和成长经历,他也不会有机会来到上海,建立起自己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
对于待了18年的“第二故乡”上海,陈秀宗则直呼“Amazing”——无论是上海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还是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他都有幸见证这一段举世皆惊的磅礴巨变。
站在国内半导体大发展的浪潮上,陈秀宗深感幸运:“我相信未来10年、20年,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态势依旧会持续上扬。我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一份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28年如一日地钻研同一领域,陈秀宗对于芯片无疑是热爱的。但随着自己从技术负责人到全面掌管工程和采购部门的公司高管,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陈秀宗也经常需要从中短暂抽离。而他的“避风港”就是长途骑行。
从2017年接触骑行以来,陈秀宗如今平均每月都会固定骑行300公里左右,目前已完成环台湾950公里骑行、环海南岛844公里骑行。
与其说陈秀宗热爱骑行,不如说他热爱家庭——每一次与家人的骑行之约,都成为他从忙碌的工作中抽身出来,陪伴家人的理由。“企业高管看似风光无限,背后的苦只有自己知道。拼耐力、拼毅力、拼抗压能力,你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所以我特别感谢老婆大人和小朋友,是他们给予我一路向前的动力。”
“骑行很好地平衡了我的工作与家庭生活。”聊起今年元旦与“老婆大人和小朋友”的环海南岛骑行之旅时,陈秀宗藏不住的幸福跃然脸上。
对于骑行这份爱好,陈秀宗也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希望有机会可以和家人一同挑战北京到上海1300公里的骑行,“不过最大的挑战在于没有那么长的假期。”陈秀宗笑着说。
对于重返校园的决定,陈秀宗直言“预谋已久”——在职场打拼二十年后,他早就希望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下“人生的下半场”。
自毕业以来,陈秀宗一直在同一家集团工作,从技术工程师不断突破边界,挑战未知领域。如今,作为集团旗下芯颖科技的副总经理,陈秀宗在金融领域方面的短板尤为明显,他亟需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建构完整的金融知识体系,在未来面临并购、融资等金融决策时减少失真与误差。
“从最基本的财报理解到高深的金融操作,我都需要相对系统化的学习。”复旦泛海国金FEMBA项目完整系统化的金融知识课程、植根中国本土化商业实践,又结合最前沿的国际管理教育经验,成为吸引他报考的关键。
几堂课之后,除了知识之外,陈秀宗已经有了额外的收获——一批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尽管我们来自各行各业,但是初心却是一致的。每个月的上课时间都是我最放松的时候,在这里可以卸下心防,真诚地交流,在每一位同学身上都能学到很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