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加快国内市场整合和一体化的步伐。
罗长远 2023-06-11
设计类股权工具、发展普惠金融、改革住房金融体系和土地制度、利用创新型货币政策是中国重构金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四大突破口。
王永钦 2023-06-11
WTO规则的改革或G20层面的合作,通过限制逆全球化的泛滥可以降低由此带来的通胀的影响,从而降低各国央行“猛踩刹车”以治理通胀的必要性,进而有助于减少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
汪涛 魏尚进 2023-06-11
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发展更平衡、更协调、更包容。
魏尚进对话张晓波 2023-06-11
创新背后的资本逻辑,不光在于为企业筹集资金,更在于为企业创新进行战略性激励。
田轩 2023-06-11
在“专精特新”战略的引导下,将有限的资源重点向“小巨人”型企业倾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金的优化组合,为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整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桂浩明 2023-06-11
更善于风险定价的资本市场更可能也更应当成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助力。
钱军 顾研 2023-06-11
用“政策的手”和“市场的手”合力托举新兴中小企业,用制度和资本共同培养“小巨人”企业和中国制造的“隐形冠军”。
魏尚进 2023-06-11
中国需要进一步扩大金融的对外开放,向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安全资产和优质资产,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稳中求进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这是保障金融安全的根本之策。
施东辉 2022-11-22
短期看SWIFT难被替代的三大优势,长期看SWIFT面临三重潜在挑战。
巴曙松 林宇灵 闫昕 丁宇 董月英 陈焕燃 蔡政元 张舒萌 2022-11-22
社会需要的人才、认可的能力和毕业生期待的岗位、具备的实力明显错位。
牛新春 刘河清 2022-11-22
能否避免陷入超低生育陷阱事关国家民族兴衰。
曾毅 2022-11-22
适宜的经济社会政策是收获人口红利的必要条件。
原新 2022-11-22
为什么以重视生育闻名的儒家文化圈,反而陷入低生育率的陷阱?
宋弘 封进 2022-11-22
在就业人口数量无法在短期内快速提升的情况下,当前中国需要依靠教育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
魏尚进 2022-11-22
所有好的政策决策都是要把直接的、间接的、短期的、中长期的影响综合考虑进去,在各种制约情况下找到最佳平衡点。
香帅对话魏尚进 2022-04-17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要从比较优势出发,依据整体经济特征和细分产业结构特点选择创新与融资方式。
林毅夫 2022-04-17
在美国突然收紧货币政策之前,高危经济体的自救措施可能是增强汇率弹性、减少外币贷款和增加外汇储备。
魏尚进 2022-04-17
中国政府应采取更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互补,推进结构性改革。
王永钦 2022-04-17
需求上升,供给下降,通货膨胀可能会卷土重来。
伍戈 2022-04-17
构成美国通货膨胀的短期和长期因素分别是什么?
孙明春 2022-04-17
在监管新兴科技巨头各类业务的时候,现有的监管机构和规则是否适用?
魏尚进对话申铉松 2021-11-04
延迟退休年龄是世界各国在养老金制度下“人为创造人口红利”的手段,但退休年龄的延迟终究是有生理极限的。建立一个资产型养老保险体系是解开老龄化“百年之虑”的“百年大计”。
郑秉文 2021-11-04
为什么说在第二波数字金融革命中,科技巨头公司可能会转变成数字人民币要颠覆的对象?
魏尚进 2021-11-04
如果承认平台公司与员工之间是雇佣关系,便可将社保责任和雇佣关系相对分离。
聂辉华 2021-11-04
从目前的反垄断实践来观察,制约大型互联网平台权力最显著的方法是加强政府监管。
施东辉 2021-11-04
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向来是货币管理的必争之题。汇率浮动收益大于风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魏尚进对话金中夏 2021-06-30
维持特朗普政府的关税不利于拜登实现美国包容性经济复苏的目标。
魏尚进 2021-06-30
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 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 的重要手段,加快建成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势在必行。
曾刚 2021-06-30
实现碳中和仅仅依靠一个国家是行不通的,因为全球气候变化是所有国家综合碳排放导致的后果,国际合作非常重要。
魏尚进对话翟永平、张中祥 2021-06-30
中国收入分配格局已有积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推进机会均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等亟待破题,这关乎收入分配,更关乎社会的长远发展。
魏尚进、李实、甘犁 2021-02-05
RCEP 是建立亚洲共同市场的第一步,还需要走向亚洲共同体。
鞠建东 2021-02-05
如果说特朗普政府在中美关系上进行的是零和博弈,拜登政府更可能以“竞合”来处理两国关系。
王永钦 2021-02-05
为管控对华贸易冲突,美国当选总统拜登不得不重新思考单边制裁政策。问题是他的出路何在?
张军 石烁 2021-02-05
当今最紧迫的问题基本上是全球性的。如果我们要确保长远的未来,就需要采取一致的全球行动。
杰弗里·萨克斯 魏尚进 2020-10-27
我国看病求人的根源在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引入必要的市场机制有助于克服这一难题,但前提是政府投入要能跟上,以保证实现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目的。
封进 余央央 2020-10-27
中国台湾医保体制的设计者在走了不少弯路后意识到,行政部门、医界以及医师与病患之间冲突与对立的根源。解决的办法是“谁做主,谁当家”,将医保决策权分享给医生职业群体,实现医保患三方“共建、共享、共治”。
朱恒鹏 2020-10-27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群体有意识、无意识的举措会对其人口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而这种影响不是简单地通过政府的行政命令可以促成或抵消的。
葛剑雄 2020-10-27
短短十年,中国的大健康行业已经走过了很多经济体几十年走过的路,未来也必然有未知的精彩。
徐佳熹 2020-10-27
价值的数字化代表着下一场数字革命,这场革命将释放前所未有的可替代性和流动性,给数字金融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根本性的颠覆。
张纯信 宋思齐 王振华 齐超颖 2020-07-03
如何看待涨跌幅限制对市场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情况下放宽涨跌幅限制,对于我国股市未来发展到底是好是坏?
包特 宗计川 2020-07-03
在最乐观的情况下,一旦解除疫情封锁,世界将恢复趋势增长。但较为悲观的预测是,短暂的复苏之后会是长期的衰退,或者说这次疫情的暴发会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空间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些国家经济复苏的起点会更低。
伊恩·贝格 钱军 2020-07-03
在日本,防病于未患、让高龄者继续干脆利落地参与社会工作,不仅意味着人们的关注从“生命长度”转移到“生命质量”,还意味着老龄化时代的医疗费的囊中羞涩可以得到切实缓解。
莫邦富 2020-03-17
本文旨在帮助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明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保险理赔路径,帮助消费者缓解医救的经济压力,提升保险行业自律和实现保险机制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中对健康风险的有效保障。
许闲 2020-03-16
在年轻人口的数量无法大量增加的前提下,提高教育水平能够有效提高经济整体生产效率和消费能力。
林采宜 2019-12-19
早期金融教育不应功利性地指向未来的专业选择与生涯规划。
张纯信 2019-12-19
密集型教养方式流行,最大原因是什么?本质在于,我们不得不在一个不平等加剧的时代养育孩子。
徐瑾 2019-12-19
注册制的灵魂是市场化,既有顶层设计,又有精准发力。不忘初心,坚定市场化改革道路。
魏刚 2019-09-17
为什么说出于资金效率的考虑,不是所有的小微企业都能得到社会融资?为此,金融科技和金融开放如何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魏尚进 2019-09-17
在未来十五年内,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以及全球增长极的漂移,当下价值判断的坐标系将被彻底颠覆。
梁信军 2019-09-17
中国家族企业慎用外人本质上是经营效率与控制权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因为缺乏专利的保护,为了保障商业机密的独占性,技术传承只能采取“世代单传” “传男不传女” “传长不传幼”等方式。应该守住“自私的基因”还是让“有德者居之”?
寇宗来 2019-06-18
当“炒新、炒小、炒差、炒高”成为中国股市的顽疾,我们利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投资者的实际股票交易行为,发现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和行为理性程度。
中国股市个人投资者理性指数研究课题组 2019-06-18
当传统的金融监管与金融合规方式捉襟见肘,监管科技能否成长为金融科技最主要的分支?
黎子良 2019-03-14
环顾全球商界,女性CFO接棒CEO的案例屡见不鲜。百事前CEO卢英德,百度资本CEO李昕晢,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等。女性CFO转型CEO需要哪些卓越素质?
孙洁 2019-03-14
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塑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的走出去和引进来。而当下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球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更大的开放不仅回应了全球对中国开放的需求,也会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要处理好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从总体布局、战略配置、战术安排等方面入手,安排好对外开放和对外投资。
屠光绍 2018-12-05
如果说分税制是中国经济改革第一次从微观层面走向宏观,成为激励地方政府扩大实业投资的催化剂,那么可以将随之而来的土地财政改革视为提速公共资本积累的引擎。如何理解土地与发展的关系?如何看待“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制度,用好土地财政这把双刃剑?
张军 2018-11-24
《复旦金融评论》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