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之旅:从中国哲学探寻“本心”与领导者心智模式

2021/07/14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 《孟子•告子上》

2021年7月9日,2020级金融EMBA蜕变之旅课程“领导者的意识进化合作探寻”项目圆满结束。围绕成人心智发展、组织变革、个人蜕变、前沿领导力与新科学等一系列核心主题,同学们完成了长达10个月的学习与小组分享,收获颇丰。

在当日压轴课程中,项目组邀请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何俊,参与并悉心聆听学生的主题报告,并以“主体生命的展开与认知格局的形成”为题做了主题分享。何俊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与思想史,他的分享也为这门以生命发展为目的、以成人发展理论为重要依托的课程带来了重要的中国哲学和中西文化对比视角。

主讲人


何俊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体客体意识  

理解中西方对比视角下的认知模型

何俊教授基于研究和切身经验,从同学小组报告说起,点评并概述了中西方在认知世界实践中的异同。西方主流的认知模型强调主客二分。西方的发展心理学基于实验得出可以被论证的、具有普遍性和富于逻辑性的知识。进一步来讲,早年的西方文明就面对“一神教”,通过引入一个外部权威来完成主客分离,其标志是理性精神。

在东方,生命的实践更多基于个体经验。理解中国文化中的主客意识,要重点理解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比如自然界)不是对“我”的压迫。在中国文化的主客交流中,人们通过对自然的认识来确立一个权威(自然界是“我”的老师);在主体生命的展开中,理性、情感、意志的区分并不像西方那么强,因而有一种弹性。不论是运用西方的认知模型还是认识东方的生命经验,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是全面理解两者的一个重要背景。


   天地何所穷际?  

解读陆象山哲学在“空间”和“时间”中构建的架构

在中国心学哲学中,陆象山哲学是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点。何俊教授进一步以陆九渊(陆象山)为例来说明中国文化中生命展开的路径,并用认知模型对其进行了分析。何俊教授提到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读皮亚杰(Jean Piaget,近代最有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哲学家)的发生认识论,并且用西方的认识格局(schema)理论阐述了陆象山认知世界的基本架构。 

用何俊教授的话说,认知架构好比拍照时取景选用的镜框。在空间上,它是一个矢量性的存在:从一个基点出发,无限延伸。在认知理论中,少儿认知格局的形成最初都是以“我”为中心,并通过生命的“活动”来完成塑造。陆象山在少年时代,因为身体一直不好,而缺少活动。以此来看,陆象山的认知有种固化在以“我”为中心的特点。由“我”往外,认为“我心就是宇宙”,以“我”为真理。至于这个“真理”是不是能被人认同,则不是他在乎的问题。

但在时间上,陆象山却不是以“我”为中心的。在时间的长河中,象山回望历史,选择了一个重要的标杆——孔子。他选择了以“孔子”这个过去的生命经验作为参照系。一旦这样的标杆被树立起来,往下来看就是“一览众山小”!可见,过去对于“我”的意义不在于过去,而在于未来——我们对过去的认识决定了未来。


  依据“本心”扩充生命  

在生命实践中不断打开认知格局

在直接面对客体对象世界的时候,若不受智识的影响,人的心自然会流露出来。如何饱经沧桑,依然童心未泯?如何在职场摸爬滚打,而能够不老于世故?如何在位高权重时,依然保持内在好奇喜悦?陆象山以为,这种精神状态叫做“本心”。

何俊教授娓娓道来,以“本心”出发扩充认识的格局,是陆象山的主体生命展开的重要依据,也是陆象山哲学思想的关键。依据本心展开生命的活动,自然会寻找和掌握应有的知识,陆象山认为是真正的学问(实学)。主体生命的完成就是通过不断让你的精神世界面向世界,保持“本心”,不给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上套上“负累积习”,不屈从于或被外界种种物化,使生命永远向生活敞开、向世界敞开。


课程没有终点,人生无限广阔


“领导者的意识进化合作探寻”帮助领导者在面对复杂的调适性议题时,有机会看到更多的观点和可能性,并包容与整合彼此的差异性。如往期一样,继续来听听同学代表的总结和感言!




同学感悟






何晴祺  

金融EMBA 2020级学生

温州呈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



这是一场奇妙的旅行,我们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一步步地去探索、发现、碰撞、感知和吸收。这也是一场沉浸式的旅行,融合嘉宾教授的知识体系,我们创作内容,分享内容,在互动中更新、交融并升华,体验彼此的人生和心智之路。这还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我们打开心门,不断攀升,豁然开朗,一场心智的洗礼,生命的蜕变,课程没有终点,新的旅程已然开始。





FISF




赵海燕

金融EMBA 2020级学生

宜信财富管理投资有限公司金融科技产品总监



在做关于《领导者意识进化》这个主题研究的过程中,张爱玲的“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数次出现在我脑海里。
以前的管理工作中,总觉得,能够管好并带好一个下属,随机性有点强,首先取决于下属本人的悟性。总是会碰到一类人,“怎么就说不明白了呢”,作为一个着急暴躁的人,我就需要体验很大的挫败感。研究过成年人的四类意识结构以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还有另外的视角和维度,去看待那些似乎“无法同频”的人和事。原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认知框架里面对别人、对现实赋予意义。看到这个框架的存在,是一种认知更新和认知蜕变,让我内心轻松了很多——理解了他人,也放过了自己。
一面读书,一面反观自己,同时也重新去看一遍周围熟识的人,会发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其实,并不是每个人只有一种心智模式。四种成年人的心智模式,以我为尊、规范主导、自主导向、内观自变,甚至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只是,不同模式所占比重有所不同。不同的场景下、面对不同的外界信息,会有不同的心智模式被激发出来。比如,一个在专业场景下非常成熟、处于自主导向的领导者,回到家庭的私域场景中,会表现出一种规范主导的心智模式,更有甚者会是以我为尊的心智模式。
这个课题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针对每种心智模式,都给了具体的方式,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管理中,更加有效的帮助同事成长。比如,当一个规范主导模式下的下属开始显露出“不那么听话”的特点时,就可以给他创造一个更多自我发挥的机会,让他尝试自我成长,进而引领他走向更高一级的心智模式。总之,无论是理解自己,还是懂得他人,这个课题都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和领会的。非常幸运,能在JOT的课程中,与这个课题方向相遇。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




FISF





印丹 

金融EMBA 2020级学生

一诺财富咨询合伙人


从起初的JOT蜕变之旅的懵懵懂懂,到后面全程参加JOT课程的学习,我始终获益匪浅:

1、 让我从一个世俗的凡人慢慢蜕变为一个懂得利他感恩的修行之人。

2、 让我的视野从看到冰山,到忽略眼前的冰山,深度思考冰山之下的世界是什么,再回望冰山的呈现,从原点到谷底再回到原点,觉悟到了此原点非彼原点,从新的原点再出来,愿力更强。

3、 让我的心境由原来的因为看见所以相信,蜕变到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4、 让我从一个每天来回奔波,往家里搬几粒米粒的穷忙族,到深度思考余生我能为身边的人、民族、社会、全生命体系、所在的宇宙世界做些什么?

非常感恩Wendy老师全程的用心付出,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才促使我拥抱到这五彩的蜕变之旅!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



FISF





蒋海高

金融EMBA 2020级学生

高娱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


岁月如梭,为期将近一年的蜕变之旅的“领导者的意识进化合作探寻”部分都已经告一段落。在同学的分享模块中,感受到整个班级同学的蜕变,每一个老师的分享,因为意犹未尽,所以还在期待着下一个老师的精彩分享。
这个课程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个物资泛滥的时代,能够内观自我蜕变的人,真的很少。大众跟随社会潮流的奔腾,犹如月亮引起地球河海之潮汐,虚假的宏伟而壮观,但却不是生命的本质,能够将自己的心智模式调整到最能够有效应对时代大潮的能量状态,实属非常可贵。
自我生命成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每一位名师的无私的分享,让我感受到醍醐灌顶的力量。生命的成长也需要经历无数的磨难,从中将自己蜕变成那个最为强大的自己。而每一位老师犹如铸剑高手,将我们的灵魂锻造得更为坚韧,去面对人生和事业;让我们领导自己、领导他人的能力和意识,达到一个全新的状态;能读古往今来圣贤之心,安静自我,让学习和工作都遵道而行,做到人与宇宙的高度同步,让自我的认知力和专注力,得到快速的提升,进而感受到心灵的力量。
与同仁共勉的是,如果能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这个课程当中,感受到曾经没有的力量,精进修行。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金融EMBA的“蜕变之旅”课程,应运并紧扣“领导者在高度复杂的世界中有效应对变化和挑战”的发展需求而生,也是国内商学院中首个在必修环节以混合式学习设计开设的成人心智发展课程。


复旦大学金融EMBA2025级
最新入学面试安排
面试时间:2024年10月11日、10月18日、10月25日
面试形式:线上面试

蜕变之旅:从中国哲学探寻“本心”与领导者心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