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2021年7月9日,2020级金融EMBA蜕变之旅课程“领导者的意识进化合作探寻”项目圆满结束。围绕成人心智发展、组织变革、个人蜕变、前沿领导力与新科学等一系列核心主题,同学们完成了长达10个月的学习与小组分享,收获颇丰。
在当日压轴课程中,项目组邀请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何俊,参与并悉心聆听学生的主题报告,并以“主体生命的展开与认知格局的形成”为题做了主题分享。何俊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与思想史,他的分享也为这门以生命发展为目的、以成人发展理论为重要依托的课程带来了重要的中国哲学和中西文化对比视角。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主体客体意识
理解中西方对比视角下的认知模型
何俊教授基于研究和切身经验,从同学小组报告说起,点评并概述了中西方在认知世界实践中的异同。西方主流的认知模型强调主客二分。西方的发展心理学基于实验得出可以被论证的、具有普遍性和富于逻辑性的知识。进一步来讲,早年的西方文明就面对“一神教”,通过引入一个外部权威来完成主客分离,其标志是理性精神。
在东方,生命的实践更多基于个体经验。理解中国文化中的主客意识,要重点理解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比如自然界)不是对“我”的压迫。在中国文化的主客交流中,人们通过对自然的认识来确立一个权威(自然界是“我”的老师);在主体生命的展开中,理性、情感、意志的区分并不像西方那么强,因而有一种弹性。不论是运用西方的认知模型还是认识东方的生命经验,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是全面理解两者的一个重要背景。
天地何所穷际?
解读陆象山哲学在“空间”和“时间”中构建的架构
在中国心学哲学中,陆象山哲学是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点。何俊教授进一步以陆九渊(陆象山)为例来说明中国文化中生命展开的路径,并用认知模型对其进行了分析。何俊教授提到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读皮亚杰(Jean Piaget,近代最有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哲学家)的发生认识论,并且用西方的认识格局(schema)理论阐述了陆象山认知世界的基本架构。
用何俊教授的话说,认知架构好比拍照时取景选用的镜框。在空间上,它是一个矢量性的存在:从一个基点出发,无限延伸。在认知理论中,少儿认知格局的形成最初都是以“我”为中心,并通过生命的“活动”来完成塑造。陆象山在少年时代,因为身体一直不好,而缺少活动。以此来看,陆象山的认知有种固化在以“我”为中心的特点。由“我”往外,认为“我心就是宇宙”,以“我”为真理。至于这个“真理”是不是能被人认同,则不是他在乎的问题。
但在时间上,陆象山却不是以“我”为中心的。在时间的长河中,象山回望历史,选择了一个重要的标杆——孔子。他选择了以“孔子”这个过去的生命经验作为参照系。一旦这样的标杆被树立起来,往下来看就是“一览众山小”!可见,过去对于“我”的意义不在于过去,而在于未来——我们对过去的认识决定了未来。
依据“本心”扩充生命
在生命实践中不断打开认知格局
在直接面对客体对象世界的时候,若不受智识的影响,人的心自然会流露出来。如何饱经沧桑,依然童心未泯?如何在职场摸爬滚打,而能够不老于世故?如何在位高权重时,依然保持内在好奇喜悦?陆象山以为,这种精神状态叫做“本心”。
何俊教授娓娓道来,以“本心”出发扩充认识的格局,是陆象山的主体生命展开的重要依据,也是陆象山哲学思想的关键。依据本心展开生命的活动,自然会寻找和掌握应有的知识,陆象山认为是真正的学问(实学)。主体生命的完成就是通过不断让你的精神世界面向世界,保持“本心”,不给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上套上“负累积习”,不屈从于或被外界种种物化,使生命永远向生活敞开、向世界敞开。
课程没有终点,人生无限广阔
“领导者的意识进化合作探寻”帮助领导者在面对复杂的调适性议题时,有机会看到更多的观点和可能性,并包容与整合彼此的差异性。如往期一样,继续来听听同学代表的总结和感言!
同学感悟
何晴祺
金融EMBA 2020级学生
温州呈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
FISF
赵海燕
金融EMBA 2020级学生
宜信财富管理投资有限公司金融科技产品总监
FISF
印丹
金融EMBA 2020级学生
一诺财富咨询合伙人
FISF
蒋海高
金融EMBA 2020级学生
高娱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