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之旅:在“三无时代”追寻人生的意义,有所作为

2021/08/24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作为。

2021年8月20日,金融EMBA “蜕变之旅JOT”课程邀请到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刘海波教授,以“百年巨变中如何安身立命——从影视艺术到时代精神”作主题分享。刘海波教授从近年来国内外的优秀电影作品中娓娓道来,向同学们阐释了今天的时代特征,以及身处百年变局中的我们应该如何安身立命。


主讲人


刘海波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文学博士

“三无时代”下的我们,人生的意义何在?


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人生的意义,找到答案的人往往能得以安身立命,带着意义而活。在今天的时代,找到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危机与动荡犹如附骨之疽,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在如今这个世界,很难说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刘海波教授分享到,在一档影视节目中,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认为我们处于一个无真相、无共识、没有确定性的“三无时代”:无真相,是因为在眼球经济的驱动力下,真相被放在了毫不起眼的位置,流量才是媒体的狂欢;无共识,是因为在活跃的网络世界里,对每一个事件的观点都会走向截然不同的极端;没有确定性,“昨日座上宾,今朝阶下囚”这样的事件我们屡屡目睹。而面对这样的时代特征,钱理群教授的策略是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等待,很多事情现在都不能着急;坚守,不能在一片混乱中就跟着众人走。



电影以其敏感、感性的特征敏锐地捕捉到时代情感


在这样的时代,电影或艺术又能做些什么呢?刘海波教授从香港影片《无间道》聊到了伊朗电影《一次别离》《推销员》。尽管电影往往只是讲述一个故事,但故事里的人物如何行动、他们的遭遇总是折射出现实世界的一个侧面,让我们得以从这些侧面窥见熟悉或陌生的社会。拿《无间道》而言,整部影片围绕着“身份”展开。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之下有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关键不是身份的多少,而是身份的认同。梁朝伟饰演的角色一直重复的那句“我是警察”,就是对自己坚定的认同,而刘德华饰演的角色则对自己身份产生了怀疑,最终迷失在警察和黑帮的双重身份里。刘海波教授认为,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人的身份迷失——我究竟是谁?我应该是谁?

而在今天,我们时代的热片有三个关键词:其一,,从《小时代》引发的《小别离》《小舍得》《小欢喜》,反映了普通人不再去关心社会的宏大变动,更关心自己身边的小情感;其二,,从国产影片《送你一朵小红花》《滚蛋吧肿瘤君》,到外国影片《海边的曼切斯特》《黑暗中的舞者》,电影敏感地捕捉和反映出社会中弥漫的绝望情绪,描绘出一幕幕化不掉的苦涩;其三,,《致青春》《你好李焕英》《芳华》等影片背后是身处不确定时代人们的自然反应——想回到过去,回到一个确定的时代,回头看,找安全,向内转,独善身。

当然,除了这些消极的时代关键词,影视也给出了积极的应对策略。刘海波教授以经典电视剧《士兵突击》为例,农村出身的普通士兵许三多面对人生的虚无,不抛弃、不放弃,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侦察兵。而在近期热播的《觉醒年代》中,同样给出了面对动荡时局的积极活法——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就苍生。天下的路是留给天下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


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作为!


讲座结束后,刘海波教授特意为同学们献上了一段寄语,与大家共勉:

安身立命,就是安顿好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一生保持安宁,窥破自己的命数,听天命的同时,尽人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作为!


社会的变动必然会传导到个体,波及我们每个人的事业和人生,如何安身立命作为问题会凸显。敏感的艺术家常常比一般人更容易捕捉到时代情绪,并以混沌的艺术形象表达并给不同的观众丰富多义的感染和感动。让我们灵魂安宁的是面对死亡这个终极虚无找到人生的意义,但我们需要警惕,当我们提问人生存的意义时,我们可能永远找不到答案,因为提问方式错了。作为类动物和社会动物,个体的意义只存在于对类的贡献中,翻译成耳熟能详的话,就是把有限的个体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人类发展事业中!

祝愿大家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践行之,得以安身立命!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金融EMBA的“蜕变之旅JOT”课程,应运并紧扣“领导者在高度复杂的世界中有效应对变化和挑战”的发展需求而生,也是国内商学院中首个在必修环节中开设的高管心智发展课程。

复旦大学金融EMBA2025级
最新入学面试安排
面试时间:2024年10月11日、10月18日、10月25日
面试形式:线上面试

蜕变之旅:在“三无时代”追寻人生的意义,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