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復旦金融EMBA申請交流會港澳臺國際專場在學院黃浦院區圓滿舉辦。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韓昇教授為在場考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唐太宗的治國方略與管理哲學》講座。讓我們一同來回顧韓昇教授的精彩分享吧!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什麼是盛世?韓昇教授認為,盛世留給後世銘記的一定是它的文化、藝術、思想,而不是GDP、軍事力量等“硬指標”。唐朝鍛造了一個開放包容的文化盛世,為後人留下了無數的詩詞歌賦,至今仍在影響中國乃至其他國家,可以說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沒有第二個朝代可以與之比擬。正如唐朝的國花牡丹一般,唐朝仿佛是用盡了全部的生命來“開放”。
中國歷朝歷代的開端往往是百廢待興、民不聊生,唐朝也是如此。韓昇教授認為,中國封建王朝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於“強人政治”。開國皇帝往往擅打天下,不擅治天下。而此次講座的“主角”——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說是中國歷代皇帝中唯一一位實現了從打天下到治天下轉變的明君,通過理念轉變、制度改革、價值觀建立這三大謀劃,為後世打開了“貞觀之治”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甫一登基,便與文武百官召開會議,討論治國理念與原則。自漢朝崩潰後,關於治國理念的討論經久不絕。曹操認為,漢朝滅亡是由於軍事力量羸弱,有道德、沒能力的官員太多,因此提出唯才是舉,重才不重德。漢代之後,曹操的治國理念被廣為採用,然而,在此後的四百多年裏,中國僅有兩次短暫而失敗的統一,“唯才是舉”的治國原則被證明行不通。
在唐太宗與百官的討論中,宰相魏征提出,人民早已厭倦了亂世。如果再用重典治理,民心難得,因此必須以文德治國。“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開出什麼樣的花。儘管不贊同的聲音很多,但唐太宗堅定地施行了魏征的文德治國原則,並在數年裏實現了海內康寧的興盛局面。
天下大治之後,唐太宗的下一步便是著手進行價值觀建立、制度改革。亂世最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而誠信應從國家做起,由統治者做表率。首先,唐太宗清明吏治,不以陰謀手段駕馭屬下,建立起個人誠信。其次,以法律作為誠信的保障,確立了律、令、格、式這四種唐代法典體系中的主要法律形式,確保政府實施任何事項前都有法可依,從而建立起國家誠信。
法律體系確立後,接下來便是制度上的改革。在中央朝廷設計上,秦漢以來的垂直化管理強化了權力的集中度,但這並不能起到權力的合理分配與制約,無法帶來決策的科學與民主。因此,唐朝完善了隋朝以來的三省六部制,將決策、審議、執行一分為三,互相牽制,來保障決策的正確性。在人才選拔制度上,唐朝科舉上承隋制,又別有發展創新,以“唯賢是舉”為主要選材理念,允許普通士人和官員報名,擴大了人才範圍,培養和任用了大量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人才。
治國猶如治企,唐太宗的治國原則、用人理念也為企業高管在不確定時代下的企業管理提供了借鑒與學習的思路。作為企業高層管理者,應該以誠信作為治企之本,以規章制度作為評判標準與依據,用人不疑,廣開言路,如此才能在變化迅速的時代中適應變革、立於不敗。
學院金融EMBA項目不僅注重培養學生的金融和管理知識體系,也注重塑造商業領袖的格局和視野。在兩年的金融EMBA學習中,學生們將有大量的機會聆聽來自復旦大學哲學社科領域大師的分享,從人文精神中領悟商業實踐與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