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金融EMBA首期班学生卢高文: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复旦大学金融EMBA首期班学生马士浩: 带着问题来,赢得答案走
“要坚持学习与探索,坚持落地和实践。创业的道路就像越过山丘,会有一个又一个需要突破的难题。那要怎样不断地突破呢?不断地学习就是答案”。复旦大学金融EMBA项目首期班学生马士浩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马士浩,复旦大学金融EMBA项目首期班学生,嘉驰国际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在初入职场拼杀,用7个月的时间成为Top Sales之后,马士浩带着对商业的思考和骨子里的“不安分”,开启了他的创业历程。今天,马士浩作为核心创始人之一的嘉驰国际公司,业务已从国内延伸至德国、加拿大、澳洲等国家,全球共60余家分公司,成为基于人力资源整体解决方案的行业翘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士浩选择了重返校园,选择了复旦大学金融EMBA项目。
跨越山丘 —— 带着问题重返校园
业务遍布海内外,企业已具相当规模,在别人看来,似乎可以高枕无忧,尽享风雨过后的彩虹。但马士浩没有停止拼搏的脚步,而是重新踏上了学习的征程。在他看来,创业的道路,就像翻越山丘一样,会有一个又一个需要突破的难题,要想取得突破,就要坚持学习。
马士浩介绍道,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企业管理层面,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上来,都遇到过瓶颈,而且这些瓶颈通过自身或者内部力量很难突破,亟需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重返校园是必然选择。
2018年,嘉驰国际接受资本方的介入。如何借力资本力量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成为马士浩面临的新问题,而这需要有系统的金融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就在这时,经友人介绍,马士浩了解到复旦大学金融EMBA项目——教授理论与企业高管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特色培养方式能给予学生全方位、立体式的系统提升。马士浩坚信,在这里,不仅能系统地学习金融知识,而且能够以企业高管老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指导,解决自己公司的实际问题。不仅如此,首期班的同学资源也成为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还没入学,大家就开始热情地相互交流。原来面临的困惑和难题,在与教授、同学们的深入探讨中,也逐渐清晰。”这让马士浩感觉到这个集体的温暖——除了课堂的学习,来自不同行业的同学也将成为自己汲取力量的活水之源。
马士浩表示,自己一直以来坚持学习与探索,坚持落地和实践,这次带着企业发展和自身瓶颈的实际问题重返校园,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相契相合——学习助力工作生活
提及如何平衡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马士浩表示,学习、生活和事业是完全可以相契相合的,企业要向前走,管理者就要开拓进取,努力学习,而当取得阶段性成绩的时候,从中获得的满足感亦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马士浩强调,“我们要回归初衷,让学习为工作锦上添花,让工作的成就感也融入生活,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要为了工作而工作,这样,就会达成三者的和谐统一,从而乐在其中。”
作为企业的带头人,马士浩把学习的意义做了更深层次的诠释,他说,“企业要突破,首先老板要突破。只要方向正确,勤奋努力,一个企业要赚点钱还不算太难,但如何真正能够引领行业创新才是难题,而创新则需要持续不断的思考、探索、学习”。
登高望远——两年规划远虑深谋
事业上成绩斐然,又考入复旦大学金融EMBA项目,马士浩身处人生最重要的关键节点,开始擘画未来两年的蓝图。准备重返校园之时,马士浩就是带着问题来的,那就是如何借助资本的力量推动公司的发展,而他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合规合法的基础上,帮助公司实现上市目标。
任重道远,马士浩不畏挑战,昂首阔步。他说,做企业如同是搬砖登楼,要想登上高楼层,需要一个个台阶地迈上去,但是如果借助资本力量,就如同坐上了电梯,能使企业以更快、更稳健地向上攀升,这就是系统学习金融知识的必要性。当然,前提是企业要达到能够预判风险的能力,否则电梯失控,却又丧失了走楼梯的可能,结果会摔得很惨。
对于嘉驰国际来说,企业发展遭遇瓶颈的时候,资本开始介入,此时马士浩也获得复旦大学金融EMBA项目的录取通知书,这使马士浩看清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相信,在复旦大学金融EMBA项目的学习与资本的推动,将成为公司发展并驾齐驱的两驾马车,助力公司上市目标顺利实现。
感悟人生——五年创业意义非凡
2012年,嘉驰国际第一次对外设立分公司,作为创始人之一,马士浩选择了远征拓展分公司的挑战。抱着归零的心态,把分公司的地址选在了合肥,一待就是五年。只身一人披荆斩棘,从零开始搭建,功成回沪之际,马士浩已完成组建200余人的团队。
在合肥五年的远征拓展之旅,收获的是成功、喜悦,更多的是铭刻于心的人生感悟。马士浩坦言,五年,思考与总结从未停止,离开了舒适区,离开了熟悉的亲人与朋友,才知道生命中谁于自己更重要,从而倍加珍惜;五年,没有亲朋好友的帮助,孤身一人面对一切难题,才真正练就了自己独当一面的能力,独行道路上自己变得更加专注、沉稳、坚韧。
闲暇时间,马士浩喜欢运动,尤其是跑步。他说,跑步的过程跟创业历程十分相像,需要耐力、韧性和坚持。直面自己,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每跨出一步都给自己带来强烈的机能感知。这个过程也帮助自己建立了做企业的三字秘诀——“熬、扛、顶”,而完成目标后那种释然和享受也息息相通。马士浩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跑步,其目的不只局限于锻炼身体,而是更加侧重于自信心的建立和人格的提升。
采访最后,马士浩对2020届的学弟学妹们送上寄语,他希望学弟学妹们永远坚持学习和探索,永远坚持历练和实践,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要把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带入到学习当中,这样才会得到更彻底的收获。
带着问题来,赢得答案走。这也正是复旦大学金融EMBA项目对每位学生的期望和赋能。不负两年韶华,不负初衷与梦想。

复旦大学金融EMBA首期班学生李崯: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跨世纪的千禧年初,中国互联网行业最热的时候,李崯大学毕业,步入一家中国最早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仅过了一年,在创业欲望的驱使下,他离开了当时泡沫破裂的互联网行业,独立创办了一家传媒公司,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李崯平时常用与他名字谐音的笔名“理应”——意为鞭策自己要有更多“理性的思考”与“应为的担当”。他执行主编的《股市操练大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创下了连续发行近20年,总发行量300余万册的佳绩,成为目前中国证券投资领域内销量最大的书籍之一。
过去的十几年,李崯还先后合伙创办了交享越投资公司、掌管公募基金“嘉合基金”的资产配置管理中心等,先后任上海市长宁区党代表、青年联合会常委、政协委员,荣获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等。2014年,中国处在了金融变革的初期,出于对金融领域的敏锐嗅觉,李崯预感到银行的春天即将过去,利差不断缩小,信贷业务占比将会越来越低。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银行来看,银行专业化的理财投资、资产管理道路势在必行。基于此,李崯作为创始合伙人,上海渤源资产管理中心应运而生——面向银行的投资研究、风险管理、理财规划、资产配置等,独立开发了风险管理与投资分析软件系统,以战略咨询、提供系统、投资顾问等形式为银行提供金融市场相关的全流程服务。近几年,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政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和银行监管的变革,银行对上述领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大,李崯的预感,变为了现实。
而今,作为上海渤源资产管理中心创始人的李崯,事业蒸蒸日上,并且在已经拥有了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之后,再次踏上自己的深造之旅,成为复旦大学金融EMBA项目的学生。这期间,李崯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近日,我们对李崯先生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这位商界精英。
学习是一种习惯
谈及为什么重返校园,李崯说,“学习是一种习惯,应该是人长久保持的一种状态”。毕业以来,李崯从来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包括线上和线下课堂。学习未必一定有目的,李崯曾在复旦大学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年的短期课程,18个人带着“无用”的目的来学习,却因为志趣相投,毕业后仍不愿意分开。在李崯的组织下,大家组成团队,定期聚在一起,邀请不同领域的老师讲授与事业和生活看似无关,但对人生有重要启发的课程,像鲁迅先生“随便翻翻”书一样,形成学习的常态。
另外,距离上次在校园的系统学习已经有十年之久,李崯认为,经过这十年,无论是从学习周期、学习状态还是事业发展的阶段,都需要自己再到课堂内,对金融知识进行严谨、系统的学习。
创业共鸣,锁定泛海
在决定重返校园后,李崯对上海和北京几所知名商学院的金融EMBA项目都做了系统的了解,出于职业习惯,他甚至还把选定几所院校金融EMBA的师资、课程、校友资源等因素一一列出,做量化对比。
在量化比较的表格中,复旦大学金融EMBA是最年轻的一个项目,然而,之后与院长和项目老师们的接触,让李崯义无反顾地认准了复旦大学金融EMBA——从院长到老师,每一个人都是各自领域的经验型人才,同时又充满了创业的激情,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建设中的精神,引起了同样是创业者李崯的强烈共鸣,他认为,这将是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取得长足发展的内在精神驱动。
李崯表示,愿意与这个年轻的、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学院和项目共成长、同荣辱,并肩同行的同学,不仅要只走过两年,更要一起走过人生之后的十年、二十年……
新征程谱写优美乐章
未来两年,李崯希望自己的事业和人生都得到升华。中国的金融行业正处在大变革阶段,整个金融的体系、制度以及信仰都被打破,需要重新规划。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李崯说,作为一个处于变革中的金融从业者,希望从深度、宽度和广度各个方面对金融有进一步的领悟。
李崯对此充满信心。复旦大学金融EMBA项目的课程采用双导师制度,不仅让学生仰望星空,通过师从国际一流教授让学生在学术上拓展眼界,提高国际视野,同时又要学生脚踏实地,通过业内处于金融领域前沿的实践导师切实指导,使学生可以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李崯说自己已不惑之年,逐渐明白,人文素养的修炼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内容。李崯对复旦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有着一种特别的共鸣。他表示,在两年追求务实知识的同时,也会在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上“浪费”时间,感受复旦这所百年学府的人文氛围,做到既要学经世致用,又要学人文素养。在学习的新征程中,谱写出新的优美乐章。
回忆是为了不遗忘,以更好的前进
李崯回想起儿时一家三代五口住在狭小房间度日的光景,感慨颇多。随着自己和兄长的日益长大,小房间已不能满足大家的居住需求。于是李崯的父亲设计制作了一个半人高的小阁层,但环境的恶劣程度令人无法承受。夏天室外温度近40度,阁楼内就会是一个超过40多度的酷热烤箱。即便是这样,李崯还是与家人争取自己去住,李崯说到“至少我有一个独立的空间了,能在自己独立的空间里读书、休息,其余的,都能克服”。儿时小馄饨里漂浮的葱花,父亲摆设在弄堂口的小摊,都沉淀在李崯的记忆中,成为不断前行的力量。
另一件让李崯记忆犹新的事,便是戈壁挑战赛,茫茫荒漠,昼夜趱行。脚上起泡了,挑破继续跑;包扎的纱布破了,换掉继续走。四天三夜过后,队友之间深深地相拥,仿佛浴火重生。“找回了逝去已久的幸福敏感度”李崯深深感慨。这样的艰难过程中,一个小番茄、一碗羊肉汤,都令人激动不已、充满喜悦。忆苦思甜,艰难也是一种力量,让小幸福绽放出绚烂之花。
现在,李崯在工作之余还保持着享受孤独,专心读书的爱好。值得一提的是,他本人一万多本藏书的厚度,诉说着李崯人生的高度。除此之外,他还喜欢篆刻,沉心制作一枚作品时,在纷扰中获得的片刻安宁。
采访最后,李崯表示,复旦泛海国金是一个充满激情,充满抱负,同时又是一个求真务实的商学院,在这里不仅会有期待中的收获,更会得到意料外的惊喜。“我在这里等待着各位优秀的学弟学妹们加入,欢迎你们”,李崯对2020届的学弟学妹们说。
END

从CFO到CFO+的进阶之路,来FISF你也可以
剧烈变革的时代里,每一天,都有人在焦虑;每一天,都有人在困惑:我的潜能真的只能走到这样的高度么?我还能走得多远?其实每一次选择和坚持,都在给予你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你已经是一家跨国企业的高管,每天快节奏地操持着公司的全球业务,你,还能不忘初心,勇敢清零,重回校园,突破自我么?康泰斯化学工程有限公司全球财务总监(CFO)刘婧博正是如此。
她,是复旦大学金融EMBA首届学生中的第一位国际生;她,是跨国公司全球CFO;她,是一位新手妈妈,却在被家庭牵绊最多的阶段,决定重回校园,归零,充电,沉淀,只为再出发时,已是更好的自己。
近日,小编有幸在康泰斯化学工程有限公司位于张江的办公室采访了这位美丽、坚定的刘婧博。
如果不坐下来聊天,你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外表柔弱的女人会是一家业务覆盖全球的跨国公司全球CFO;如果不走入她的内心,你也不曾想,这个外表并不张扬的女生内心藏着一匹狼,血液里流着不服输的基因。
在即将走进FISF教室、重拾课本之际,让我们一起倾听刘婧博的成长之路,了解她面对职场瓶颈的迟疑与坚持。
1
笃志成长
小编:从基础的会计岗位,成长为一家跨国公司的全球CFO,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成长经历?
刘婧博:其实我的求学与职业经历,相对比较专注。从小,我的目标就非常明确:学金融。因为妈妈在股票市场小有成就,爸爸又是在部队里从事财务工作,耳濡目染也使我对金融产生浓厚的兴趣,目标明确的好处就是不会被外界的事物干扰,虚耗精力。
当然,目标明确的含义并不代表一成不变,大学在澳大利亚学习金融,工作以后却误打误撞和财务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工作中也逐渐发现财务是金融和实体的连接和基础,如若没有扎实的财务基础,无论是公司基本面还是价值评估都是空谈。在工作中的磨砺与考验,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财务能力并不足以撑起财务职业发展之路,于是,我选择了在工作之余,重回学校系统性地学习财务知识。
财务硕士毕业以后,我选择了到实体企业从事财务工作,只有深扎行业,将财务工具与行业结合,才能更加精准化的会计核算与成本均衡,更加透彻的理解一个行业的资产布局与管理。
小编:您在化学工程领域,已经做了多年的财务,一步一步做到全球CFO的位置,您觉得当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努力与付出?
刘婧博:在澳大利亚化工企业从事财务的多年里,我曾经被派往法国、加拿大负责当地的财务事宜,虽说会计是全球通用的工具,但不同国家的会计制度与法律法规都不一样,为了完全理解各国的政策,在满世界飞的工作常态下,考取了CPA、CGA、CFTA和澳大利亚金融理财师。我并不认为这些证书,对于一个从事跨国财务业务的从业者来说,有多么值得炫耀,但这些证书中,代表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坚持与笃定。
2
重归校园
小编:这一次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决定重回校园?
刘婧博:从基础的会计实务,到通晓多个国家财务制度;从财务经理到全球CFO,负责处理全球业务,其实在当下,我觉得自己的财务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同时也到了瓶颈,需要一个突破自我的契机。时代在迅速变化中,个人觉得,财务中的很大一部分基础工作终将被人工智能替代,就像一家公司需要未雨绸缪一样,个人的发展如果不考虑十年十五年的战略规划,也只会被时代淘汰。
小编:听说去年,其实您也被其他EMBA项目录取过,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就读?而今年又是出于什么考量最终决定加入FISF的金融EMBA项目?
刘婧博:其实,复旦大学的学术能力毋庸置疑,去年最终没有成行,主要是2方面考虑,一是那个项目与我个人成长的匹配度不高,二是我个人对职业规划思路发生了转变。
我从读本科、硕士、乃至走上工作岗位,一直都是海外背景,对于现在的我而言,除了国际化的思路以外,本土化的实操能力也是我非常看重的,国际项目固然能学习到世界先进领域的前沿知识,但是否是我当下最需要的,是我去年犹豫与迟疑的重要原因之一。
选择重回校园读书,自然是希望突破当下的工作常态。去年的这个时候,其实我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CFO的岗位上更上一层楼,有机会可能也想挑战一下CEO的岗位,希望在领导力和管理层面有所提升。但后来,我意识到,其实人生规划最重要的是稳扎稳打,如果在CFO的位置上还没有做到极致,就挑战CEO,似乎有些急于求成,只会陷入职场困境。
对于目前职业上的瓶颈,经过一年的思考,我意识到,如果只是单纯的处理公司各国的财务状况,并没有将CFO这个词诠释得尽善尽美,如何利用金融工具,将企业与资本市场结合,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找到更多的投融资方式与渠道,这才是一个CFO应该去考虑与努力的方向。
FISF的金融EMBA项目,与金融相关的课程占比近80%,可以帮助我系统性的提升金融知识储备,建立金融思维。另外,“学术教授”+“企业高管”的双教师制度,也让我感受到这个项目更加关注实战,帮助我切实解决工作中的短板。了解了项目的课程模块之后,我发现除了金融知识的构建和金融前沿的实战,战略、管理、领导力以及世界经济、未来变革等课程也都包含其中,正如项目宣传介绍中所言,聚焦金融,却不止于金融。正如此,我决定加入这个项目。
小编:那么,关于未来规划,您是否已经有了更加成熟的想法?
刘婧博:我其实是个挺有“野心”的人。短期来看,我希望将CFO做到极致,为企业找到更多的投融资渠道,争取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能够让企业成功上市。
一番交流,眼前的刘婧博正应了那一句:明明能靠脸吃饭,偏偏要用实力说话。看遍世界浮华,刘婧博依然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仰望星空却不忘脚踏实地。
对于FISF的金融EMBA项目而言,她是首期班中第一位国际籍学生,也是一位强金融背景的企业高管,这样目标明确,笃定坚持的学生,将借着复旦金融EMBA专注金融,也不止于金融,行动教学,着重实战学习的帮助,为自己赋能,走上“CFO+”的康庄大道。
面对这份精心筹备,集聚全球顶级资源并且专注知行合一的邀约,不甘停留原地的刘婧博做出了她的选择,那么,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