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巨忠

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研究和区域合作局副局长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经济学兼职教授

机器人抢饭碗还是创造就业

2.1.jpg


导语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开启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机器人抢饭碗的戏码这一次会不会真实上演?技术进步对不同经济体的影响有何不同?各国政府又应如何应对?


技术进步是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基础。但技术进步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就是替代劳动力, 减少就业。最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新技术会导致大规模的失业, 呼吁政府采取应对措施, 有些学者甚至提出政府应该通过税收来限制机器人的使用。

从历史上看, 不管是第一次、第二次还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都曾有人担心技术革命会导致大规模的失业, 但后来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那么,这一次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否会不一样? 亚洲开发银行(亚行)最近的一份年度经济报告“2018年亚洲发展展望”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翔实的分析, 认为我们应该对亚洲创造就业的前景保持乐观, 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新技术通常只替代一份职业的部分劳动, 而非全部。  

一份职业通常需要做许多不同的劳动。这些劳动可以区分为重复劳动和非重复劳动,也可区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根据这样的划分,我们可以区分四种情形。一种是重复的体力劳动, 比如说装配线上工人装配汽车、电视机或芯片, 对工人思维、推理或计算技能的要求通常不是很高。第二种是重复的脑力劳动,比如说会计师记账算账、银行出纳员收付现金。这些也是重复的劳动, 但对思维、推理或计算技能的要求比较高。第三种是非重复的体力劳动,比如说厨师做菜、理发师理发,一般也不需要很高的思维、推理或计算技能。第四种是非重复的脑力劳动, 比如说研究人员做研究、公司经理管理企业, 需要较高的思维、推理或计算能力。

这四种劳动,它们被机器替代的概率或者说技术可能性是不一样的。重复的体力劳动被替代的可能性最高, 现有研究表明其可能性高达70%~80%。被替代可能性第二高的是重复的脑力劳动,在60%左右。第三高的是非重复的体力劳动,可能性在20%~30%。非重复的脑力劳动被替代的可能性最低,在10%~20%。在估算机器人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时,区分每个职业需要做的不同劳动非常重要。

以职业为单位而不区分每个职业需要做的劳动,这样的研究所估算的机器人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通常都比较高。一个例子是世界银行2016年的一份报告。根据这份报告,亚洲发展中国家70%以上的职业会被机器所替代, 而发达国家有48%的职业会被替代。但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个最新研究区分每个职业需要做的不同劳动,认为发达国家只有不到10%的职业有可能被替代。美国银行业雇员和提款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的银行提款机增加了许多倍,但是美国银行业雇员数并没有下降。原因是大量的现金支付工作由提款机来完成了,银行雇员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提供个性化的银行服务,如投资咨询、资产管理等。也就是说, 自动化减少了体力劳动,使员工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做具有更高价值的脑力劳动。

第二个理由是技术可行性并不能保证经济可行性。

 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初始阶段成本通常很高,所以尽管技术上可行,可以替代劳动力,经济上却不一定可行,这在劳动力还相对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尤为如此。当新技术比较成熟时,成本会下降,新技术替代劳动力的经济可行性也会增加。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使用还在初始阶段,成本还比较高,即使技术上可能,在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替代劳动力的经济可行性还不高。

这就是为什么在亚洲发展中国家, 工业机器人的使用目前为止大多集中在资本密集型行业, 如电子电气、汽车制造,这些行业工资水平相对较高。但这些行业对就业的贡献不是很大,对整个经济的就业影响不会太大。比如说,2015年,亚洲九个国家电子电气和汽车制造这两个行业占了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的80%左右, 但它们只占了制造业全部就业的13%;而纺织和食品这两个行业占了制造业全部就业的32%,但只占了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的1%。

第三个理由是收入和需求的增长会创造就业。  

技术进步会提高生产率, 降低成本, 增加收入, 从而增加需求和就业。利用多地区、多国家、多部门投入产出表,亚行的研究表明,2005—2015年, 亚洲12个国家收入和需求的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总量超过技术进步所替代的劳动力总量。技术进步使就业在十年间减少了66%,相当于每年减少1亿。而收入和需求的增长使就业增长88%,相当于每年增加1.34亿。

1544582737590246.png

过去几十年中, 通过全球价值链和贸易,发达国家把许多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以降低劳动力成本,这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创造就业,特别是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由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应用在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发展中国家要快得多, 有人担心发达国家会把这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回去,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造成冲击。但是亚行的研究表明这个影响不会太大。就整个发展中亚洲而言,只有10%的就业依赖于来自发达国家的需求,而7%依赖于其他国家的外需,83%依赖于国内的需求。

第四个理由是新技术会创造新职业和新行业。 

许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例子是20世纪初期汽车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职业,除了汽车业工人以外,还有汽车销售、修理、保险等等。另一个例子是近年来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许多跟IT有关的职业。现在每一家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或机构通常都有一个很大的IT服务部门,没有此类部门的支持,公司或机构就无法运作。将来新技术的发展会创造更多新的职业和行业。

对部分亚洲国家包括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过去10~20年全国职业分类变化情况的分析表明, 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些新的职业大多数都需要不重复的脑力劳动,比如说互联网站的设计、信息技术人员等。所以说,新技术的发展会创造新的职业,但这些新的职业大多数需要不重复的脑力劳动。也就是说,新技术的发展会导致劳动力技术构成的变化,增加对非重复脑力劳动的需求,而减少对重复的体力劳动的需求。这会扩大这两类劳动的工资差别, 从而影响收入分配。

比较不同国家的职业构成也表明亚洲发展中国家许多行业的就业增长潜力很大。比如说,美国教育和医疗的就业占到了全部就业的15%,金融和商业服务的就业占了全部就业的19%;而在亚洲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教育和医疗的就业只占4%~6%,金融和商业服务的就业只占2%~6%。这些行业创造就业的潜力非常大。

1544582750358635.jpeg

尽管新技术不会造成大规模失业,但是它们的发展对部分劳动力会带来负面影响, 从而增加工资差别, 增加收入差距。在过去二三十年间, 许多亚洲国家的收入差距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亚行的研究表明, 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技术工人和低技术工人之间工资差别,也就是技能溢价的增加。那么,政府应该如何应对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亚行的报告讨论了三个方面的应对措施:应对新技术、利用新技术和支持新技术。

应对新技术就是要应对新技术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措施。第一是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终生学习,改革教育制度, 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是要加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第二是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促进劳动力流动,而不是阻碍劳动力流动;如建立劳动服务公司、帮助就业和技能的匹配。第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包括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最低工资、基本收入补贴等。

上述三方面的措施都会增加政府支出, 所以需要政府增加收入以保证财政的可持续性。所以第四是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亚洲国家平均来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例不是很高,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占GDP的比例较低, 如印尼只有1%左右, 中国不到1.5%,印度在2%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在8%~9%之间。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 亚洲国家要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作用。 利用新技术就是要利用新技术来改善公共服务的效率,比如说新技术可以改进社会保险项目的实施,提高效率,减少溢出。新技术也可用于加强技能的匹配、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等等。 支持新技术就是要加强对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 同时要防止新技术企业垄断市场, 保护消费者权益, 包括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再有是要鼓励科技创新,而不是阻碍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