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女性企业家的跨界之旅
导 语
“海上讲堂”是她追逐心梦的舞台,是她为中国商界精英赋能的艺术跨界之旅。女性企业家的弹性与灵性让她从圆梦的起点走向新梦的起点。
陈红苗出身于教育世家,仗着学霸的气质,剑走偏锋,大学时代喜欢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叔本华、康拉德、罗素、尼采——整日纠缠在人类灵魂和终极的云端,间或也长发飘飘弹拨琵琶,燃烧、撩拨、挥霍着无惧无畏的青春。
待到毕业,在大学任教哲学。觉得距离彼岸还远,率性辞去大学教职,涉足于金融、众筹、房地产等领域,成为大可投资、大可品牌管理等多家企业的董事长。她如一只羚羊,凌空跃起,轻盈起舞,优雅地行走在跨界的无限度空间。
2008年,陈红苗多了一个身份——“海上讲堂创始人”。
2018年,陈红苗开启了“海上讲堂2.0”时代,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艺术众筹、“中国精英人士艺术跨界行动”、“国粹兰花指跨界艺术展”等充满想象力的项目赋予“海上讲堂”和上海这座城新的色彩。
当然有压力、失败、瓶颈、沮丧、失意、茫然、痛苦、哭泣,作为女性,亦有一地碎片无从收拾的不堪。然而,她自带能量。
“一天,我突然醒来,匆匆褪下一只耳环,另一只脱下来两个小时了。”
把悲伤、疲惫留在闺房里是她理解的一种尊严。
打破女性固有的常规和程式、在更大的空间用力自由呼吸,已然成为她前行的信念。
兼顾梦想与现实,做赋能的公益人
FFR《复旦金融评论》:您为什么会想到做企业家与艺术家跨界沟通的公益品牌项目?
陈红苗:2007年,出于对于经典艺术的执着和对老艺术家们的敬仰,我有了通过“海上讲堂”的想法分享音乐等经典艺术。很多做公益的人会说是出于正义,但我认为公益也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所以我创新了海上讲堂的模式——把公益和企业家结合在一起,但不会刻意去追求商业性价比。很多企业家在创业后期需要承受经济的重压、健康的威胁以及对自我实现的迷茫,他们需要精神寄托。我认为经典艺术可以成为这些企业家精神追求的重要阶梯,会让人更完整,也更有人格力量。我们为中国的精英人士赋能,而他们的势能会影响更多的人,这才是我做公益的真正目的。
海上讲堂·中国精英人士跨界艺术行动(声乐板块)启动仪式
我小时候学过乐器,读大学之前在剧团工作过一段时间,到现在我内心深处对于艺术的追求一点都没有减少。此前,大可堂是一个茶文化空间,金星和白先勇都在这里办过活动,我心里便萌发了自己做活动的想法。我们邀请到创作《梁祝》的著名音乐家何占豪和陈钢作为讲师,他们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怎样把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洋音乐结合,以及演出的灵感起源等。现场收听讲座的企业家多为中年,他们对传统音乐的熟稔让主题得以深入和升华。之后,我们又与各地的驻沪办和浦东干部学院的学员们进行了多次分享,还在第二届尼山论坛上以“跨越时空的爱”为主题做了一场音乐会。“海上讲堂”这个文化品牌就这么被“半推半就”地塑造了出来。虽说是“半推半就”,背后凝结的却是多年的漫长准备。
我不希望给“海上讲堂”贴上公益的标签,我们只是想把经典的艺术作品,还有老艺术家们身上的价值认同和精神传递给大家。一个人用一生的努力成就了某些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可能跟现在的流行文化在价值观上会有不一致,但我们期望通过传颂使经典广为流传。我们用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把经典艺术分享给热爱生活的企业家们。直到如今,我们已经走过了十多年,在这十余年的坚持中,快乐与辛苦并存。比如我们在主题扩展上会遇到一些天花板。如何打造更多的拳头产品?如何丰富讲堂的形式?如何让企业家和艺术家更好地跨界沟通?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和上海青联做了“追忆大师王洛宾”的专题,邀请到《大师王洛宾》专题片的主创与大家分享王洛宾的故事。我们也发起了中国企业家跨界艺术行动,在首次行动中就邀请到戏剧学院的老师和企业家们一起做体验式戏剧。近期,我们还尝试邀请企业家采访艺术家并进行现场互动。
当然,我们每走一步,都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承担更高的风险。但认真投入后所带来的成就感让我们不断产生新的奋斗目标。我也很感谢身边的很多人,大家长期保持着积极和时刻准备的状态,这给了我非常大的支持。
时代的对话,逐梦路上的引领与助力
FFR:很多知名的艺术大师曾经参与到海上讲堂中,您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
陈红苗:周小燕老师,我非常感恩她。周先生的心灵如孩童般纯净,她单纯地把一生都投入到音乐教育事业中,培养出了很多歌唱家。她和我累计做了6场活动,包括“女性领导力论坛”和“将军之约”等,现场和大家分享她的歌剧和人生,对于一个女性怎么独立自强、更好地发挥自己特长和特殊优势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时候她已经96岁的高龄了,居然穿着一双高跟鞋。周老师个子不高,但让人感觉到整个生命体在闪闪发光,那么地有力量。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亲切地把手搭在我的手上,我说周先生您的手有点凉,她说“对!《冰凉的小手》”,这是普契尼的歌剧里面的一首咏叹调。还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当时周先生的一个学生现场演唱了一个歌剧的片段,要表现出失恋后的悲痛。我们都觉得唱得很好很美,但周先生的评价是这个学生基础很好,却没有表现出伤痛应有的感觉。所以说周先生很看重生活体验,苛刻地要求精准的艺术表现。
陈红苗与大师周小燕
还有前面说到的何占豪和陈钢老师,两个高级别的艺术家。一个人拿刀叉一个人使筷子,他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却合作出了那么美妙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何老师现在八十多岁,每天都在充满热情地进行创作。这些人给我们团队带来了很大的激励,很多人似乎一下找回了目标感和自我驱动的激情。
FFR:作为六零后创业人,您的很多员工都是八零后、九零后,在与团队的沟通中有什么障碍吗?
陈红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确实和现在的年轻人在很多事情上看法会不一样,但是未来属于年轻人,我必须学会跟他们沟通,并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我很愿意和他们一起工作,尊重他们的想法甚至向他们学习,因为现在的业务形态和方式都跟我们原来的不一样。我感谢这些年轻人把我推着往前走。和年轻人一起创业的价值也很明显。首先,我的职业生涯延长了。比如现在大家聊到一些特别的商业模式或者股权结构,我基本没有听不懂的。其次,我会更多去理解生意的真正逻辑,没有和时代脱节,这是最好的回馈。
女性企业家的弹性与灵性
FFR:作为一名女性领导者、母亲和妻子,您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做好平衡呢?
陈红苗:对于女性来说这是一直存在的问题。我身边确实有些女性管理者,她们能够很好地平衡事业和家庭,处理好自己的情感。但现实中能做好这样平衡的人其实并不多,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曲线上升的,但工作和家庭的矛盾确实可能成为女性职场的分水岭。她们可能大多处于管理岗位,拿着不低的薪水,但她们的精力在兼顾工作和家庭时却跟不上了。原先在职场核心领域打拼的人,现在突然被推到一个全新的局面,整个人的状态甚至会跌到谷底,成就感也会降低,这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现实对于女人很残酷,我承认自己在经历一些曲折时也多少产生过倦怠感。一边是有限的精力,我对家庭特别内疚,因为陪伴女儿和先生的时间比较少,沟通就会比较少;另一边是无法逃避的痛,长期积累下来的生活矛盾必然会带来痛苦,只能边痛边解决问题。这个过程非常糟糕,但只能这样一点点走过来,锻炼自己平衡的能力。我不是没有焦虑,只是建立了自己应对焦虑的方法:你需要勇敢地面对这些曲折,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在曲折里吸取教训、得到经验,然后更好地解决自身的困扰。我觉得遇到类似的特殊时刻,就应该抓住它好好琢磨,这会让你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天赋。
FFR:您如何看待亚洲女性高管缺失的现象?
陈红苗: 我觉得首先我们要勇敢正视这一问题,亚洲女性高管确实比较少。亚洲文化的影响很重要,女性长期承担着偏重家庭的角色。但我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会从原先的桎梏中得到解放。我们会发现,身边的职场女性精英越来越多,比如世投行的很多亚洲女性高管不但能力卓越,还同时培养几个孩子,而且每个都很出色。我相信将来,大家会愈发肯定女性在职场上的价值和表现。不过这可能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优秀的单身女性越来越多,甚至可能会慢慢变成一个潮流。
FFR:您觉得女性领导者和男性领导者相比,在思维方式上、团队治理上或处事风格上会有哪些差异?优势和劣势各自体现在哪里?
陈红苗:我觉得还是有差异的,而且我们必须正视女性的特质。在和股东、客户和团队沟通方面,女性会更加生动和开放,也更柔和,懂得以退为进,这些都很有价值。男性有时候因为刚硬,缺乏一种柔软的心理力量,不能特别清楚地表达一些观点。我自己比较有弹性,知道以退为进,用时间换了空间。比如,有些我一定要坚持的事情,不一定非要在今天坚持有结果,我可以放到后天去坚持,换到另一个时间去解决问题,可能就会不一样,会给事情的进展留出更大的空间。
女性在处理变换的市场细节方面一定具有优势,甚至仅出于本能和习惯都会做出准确的预判,这时候你要充分利用女性的优势和天赋,在某一两个方面做到比身边的男人更加优秀,他们就会承认你。
FFR:在职业发展的路径上,您每一步的选择历程是怎样的?
陈红苗:其实当我们回忆过去时候,很多人都说是主动选择,但在我看来其实很多时候是主动跟被动相结合。比如,当你有很好的说服能力和强大的亲和力时,你会被动选择到一些需要沟通的职位上,但可能只是暂时在某一个点上被需要,这时候就是被选择到另一个地方解决问题。我几乎都是时刻准备着被需要。
不过,还是尽量让自己少处于被动中会更有利于职业发展,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焦虑感。我的建议是把自己的关注点放长远。我认为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和伟大的人分享卓越的思想。而且,我觉得作为创业者,必须要不断地在周围人身上读到闪光点。创业就是要创新,和更多优秀的人在一起,会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创业逻辑和更懂得自然辩证法。
因此,我选择回到校园,成为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中国企业全球化课程”培训项目的学员。我觉得人需要永葆一颗年轻的心。我会继续在供应链、区块链、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学习、实践。未雨绸缪,积极拥抱变化。
采访整理:车宥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