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 等

课题负责人:高平——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课题研究单位,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 课题组成员:丁国杰 唐丽珠 芮晔平 张舒恺

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

3-7_副本.png


导 语

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成为区域经济的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课题组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构建长三角三省一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以期为长三角和全国其他地区提供标杆示范和借鉴参考。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三角作为我国开放度最高、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责无旁贷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全面、客观地评价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水平,课题组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在与国家层面和其他省市高质量发展指标衔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长三角三省一市和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发展实际,构建了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

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三省一市的高质量发展指数;二是长三角城市群26个主要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在指数构成框架上(见图1),均由一个总指数和五个分指数构成。一个总指数是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综合评价长三角三省一市整体及长三角城市群26个主要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水平;五个分指数是根据五大发展理念,分别设置了创新发展指数、协调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开放发展指数和共享发展指数。每个分指数由若干个核心指标构成,最终形成了包括5个二级指标和19个三级指标在内的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在具体指标选取上,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与三省一市略有差异。

320-1.png

在指标体系构建基础上,课题组根据德尔菲专家打分法给各个指标赋予相应权重,并对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国内外通用的综合指数评价法进行指数合成,计算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和五个分指数的得分。 

三省一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稳步提升

指数计算结果显示,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高质量发展指数逐年攀升,2017年指数值达到118,较2013年提升18个点,反映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总体趋势向好。五大分指数均呈现上升态势,但表现不一(见图2)。

320-2.png

一是创新发展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2017年创新发展指数达到148.1,在五个分项指数中排名第一,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超过50%。构成创新发展指数的四个二级指标中,除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国比重下降外,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员劳动生产率均明显上升。

二是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指数呈现平稳增长态势。2017年绿色发展指数达到119.2,在五个分指数中排在第二,反映长三角在推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和绿色生产方面进展较为明显;共享发展指数为116.6,排在第三,表明长三角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同城化取得了积极进展(见图3)。

320-3.png

三是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水平有待提升。近年来,长三角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反映区域经济协调程度的人均GDP差异系数有所扩大,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开放发展指数受全球经贸环境变化影响,提升幅度低于预期,五年来仅提升3.3个点,其中利用外资全国占比有所下降。这两个方面也是未来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26个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梯度格局

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与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并且呈现梯度化发展格局。其中,上海凭借在创新、开放方面的领先优势位居第一,杭州、苏州两个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得分均在80分以上,处于第一梯队;南京、宁波、无锡、常州、南通5个城市处于第二梯队;嘉兴、湖州等13个城市处于第三梯队;铜陵、宣城等5个城市处于第四梯队(见图4)。

320-4.png

从五个分项指数来看,在创新发展方面,上海、杭州、南京和苏州创新实力保持领先,2017年指数得分均在80以上,与这些城市一直以来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枢纽节点地位比较吻合。同时,无锡、常州、宁波、合肥、镇江、芜湖跻身前十位(见图5)。

320-5.png

在协调发展方面,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协调发展指数相对均衡,反映协调发展已成为各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常州、马鞍山、扬州、无锡和南京等城市表现略胜一筹,排名前五位。上海、杭州、合肥等城市指数排名相对靠后,主要受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较为突出和房价居高不下两方面因素影响(见图6)。

320-6.png

在绿色发展方面,近年来26个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较为明显,其中,南通、合肥、杭州、舟山、泰州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五位。各城市绿色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产业方面,如杭州、合肥、南通等,规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明显低于其他城市(见图7)。

320-7.png

在开放发展方面,上海、苏州继续保持较高开放水平,同时排名前十位的城市里有7个来自浙江,江苏和安徽部分城市的开放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上海应积极放大自贸试验区等对外开放功能平台的作用,辐射和带动区域整体对外开放水平提升(见图8)。

320-8.png

在共享发展方面,各城市指数表现差异不大,反映各城市在民生共享发展方面较为均衡。不过,上海、苏州、无锡等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由于常住人口基数较大导致在人均指标方面不占优势,排名反而比较靠后(见图9)。

320-9.png

总体来看,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创新和开放两个方面,下一步更好发挥核心城市的创新优势和开放优势,辐射和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和开放水平提升仍有非常大的潜力和空间。

320-10.png

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六项建议

基于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分析,结合新趋势和新要求,提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六项建议。

一是以国家规划作为指导。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长三角三省一市,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三省一市尽快启动科技、产业、交通、环境、能源等重点领域的“十四五”专项规划研究与编制工作,更加突出长三角一体化的要求。

二是以协同创新作为引领。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战略为引领,以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两个国家科学中心为双极,重点打造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等一批创新策源城市,进而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和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

三是以扩大开放作为突破。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尽快明确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新设片区范围与功能,参照自由贸易港等国际最高开放标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压缩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着力完善营商环境。

四是以交通网络作为纽带。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高度谋划区域交通网络建设,积极推动实现长三角综合交通规划“一张图”,加密高速客运和货运铁路通道建设,打造长三角高能级铁路枢纽体系,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城际轨道交通建设。

五是以生态共建作为支撑。从区域层面统筹谋划生态环境建设,以淀山湖为示范,围绕上海青浦、浙江嘉兴、江苏苏州等环淀山湖周边区域,规划建设一个面积2000平方公里左右的国家级生态公园,作为跨区域生态建设的典范项目。

六是以幸福共享作为归属。逐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投入,从根源上缓解上托幼难、上好学校难、看病烦、看病贵、养老难等基本公共短板。

◥本文经《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授权改写,研究详情请参照报告原文。未经书面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报告中的结论及观点基于公开资料及调研等事实数据分析得出,旨在为读者提供相对中立的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