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红虹

上海社会科学院在读博士

消费:上海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转发图-0416.jpg


导  语

步入新时代,把消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对于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味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上海是全国商业中心城市,商业历史悠久,消费氛围浓厚。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就开设了我国最早的百货公司,成为与纽约、伦敦、巴黎齐名的远东商业之都。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商业积极引进和发展各类新兴业态,商业对外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消费市场的繁荣为上海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消费已成为上海城市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稳定器压舱石

消费拉动上海经济增长

第一,消费拉动了GDP增长从近十年历史数据来看,在消费、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动力和支撑,并且受外界形势干扰的波动最小,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稳定器。 

0416-表1.png


第二,消费对经济、税收和就业贡献显著。2018上海市商贸业就业人数达到333万人,贡献了全市近四分之一的就业岗位。市商贸业增加值5002.9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5.3%。消费税作为政府财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到2017年年均增速14.26%,占全市税收比重长期保持在6%左右。

第三,消费促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2017年上海商业建筑面积超过7700万平方米,是东京的6.6倍,人均商业面积远超发达国家的商业水平。目前,全市共有67条特色商业街区,250多家商业综合体,服务于上海商务、旅游、会展、购物、文化、休闲、娱乐等各方面,正在成为城市重要的会客厅。

0416-a1.png

城镇居民是消费主力军

2008年到2017年,上海总体消费规模实现了较快增长,最终消费支出总额由7172.67亿元上升至17550.97亿元,年均增速10.45%,高于GDP年均增速。上海最终消费率从2008年的51%上升到2017年的57.3%,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近十年间,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的占比基本维持3/4左右,与政府消费相比,它对拉动最终消费和经济增长发挥着主导作用。

多年来,上海城镇居民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始终维持在94%-95%区间,在总量规模和增长速度上都远超过农村居民消费。

本地城镇居民消费2008年到2017年年均增幅超过10%,外省(区、来沪旅游者数量及国内旅游收入持续增长但是境外旅游人数外汇收入增长缓慢,与纽约、伦敦等国际消费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2017年上海居民基础消费占比仍然较高,但是在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方面都表现出较快增长态势,消费结构正不断升级。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上海零售业态不断向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实体零售业态涨跌互现,2018 年便利店、购物中心增速领先,达到10.2%5.5%,大卖场则出现下降,降幅为7.7%。网络零售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从2012年的238.5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506.7亿元,年均增长35.96%

上海消费市场潜质无穷

第一,母婴群体、老龄人口、女性和青年是主要消费群体。2017年,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总数达到481.61万人,占比达到1/3。随着全面二政策放开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母婴市场和老年消费市场迎来高峰期。女性是消费力量的主力军,809000后是消费潮流的引领者,扩大消费首先要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

第二,新消费、中高端消费、进口消费、服务消费是消费升级的重点方向。上海的新零售发展领先全国,盒马鲜生、CityBoxX24小时等均在上海首创,新消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上海化妆品、服饰、通器材的社零额分别约占全国的1/41/51/7,服装、化妆品、汽车方面的进口额分别约占全国的2/31/21/3,中高端消费和进口消费走在国内前列。此外,上海还涌现出携程、大众点评等一批服务消费电商平台,文化消费、信息消费、旅游消费等快速增长,服务消费占比已经超过一半。

第三,外来消费、夜市消费、节庆消费是消费扩容的重要领域。随着上海经济的逐步发展,外来商务、旅游、会展、会议外来消费潜力将持续扩大。同时,节日消费旺盛,夜间消费需求提升,成为挖掘居民消费潜力的重点领域。

第四,提升商圈商街国际竞争力大有提升空间。上海的中心商圈商街发展缺乏统一协调规划,对商业发展能级、形态空间、业态控制引导力不足,难以形成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地标商圈。如淮海路、南京路单一线性商业空间,缺乏对街区消费生态、零售密度、商业设施互联互通、消费者体验性等综合考量,主街与后街联动发展不足,商业客群多为本区域和国内消费者,国际化消费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引领力较弱。

第五,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国外品牌新品进入上海市场仍需较长周期,保税展示和销售仍未真正打通,新模式新业态的监管模式也亟需创新

0416-a2.png

增强上海消费动力

第一,培育消费热点,发展新型消费。适应消费结构、消费模式和消费形态变化,充分把握年轻群体、女性群体、母婴群体、银发群体的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培育发展时尚消费、体验消费、文化消费、服务消费等新消费,引导绿色共享消费、柔性定制消费、个性化品质消费、进口消费等,创造和引领新消费热潮。

第二,面向消费升级趋势,深化市场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引导厂商实施C2BC2M定制,进行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契合消费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抓住中国进口博览会契机,重点发展进口消费,满足国内中高端消费市场需求。同时,积极发展互联网+服务,丰富服务消费供给内容。

第三,打造国际商业地标,增强消费服务体系支撑。对标国际一流商业街区,突出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体验化发展方向,瞄准中高端目标消费人群,重点发展南京西路、陆家嘴、新天地等城市核心商圈。兼顾发展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文特色商业街区,以周末步行街”“后街经济”“夜市经济等为抓手,引导城市有机更新、优化业态布局和引领消费时尚相结合,成为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的重要窗口。

第四,优化政策制度供给,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结合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内贸易流通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创新消费领域法规政策制度供给。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针对商业消费创新升级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商务、工商、质监、食药监等部门协同监管,放宽许可限制。同时,积极接轨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深入开展商品假冒伪劣治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诚信体系建设等专项行动,营造安全放心的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