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宜

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面对老龄化,教育是中国最后的人口红利

复旦金融评论-03.jpg


导 语

在年轻人口的数量无法大量增加的前提下,提高教育水平能够有效提高经济整体生产效率和消费能力。


搜狗截图20191213192643.jpg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一直被视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引擎。而随着近年来劳动力规模的持续下降,中国面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局面。在年轻人口的数量无法大量增加的前提下,要靠教育持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从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加速转变为依靠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人才红利”,这是未来中国发展最大的“底气”。

被压垮的“夹心层”

b04a633cc780c04c5bd63b815dcb98f.jpg

截至2018年,中国老龄人口占比达到11.9%,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并未带来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上升。自2016年达到小高峰5.86‰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滑至3.81‰的历史低位(见图1)。

图表集合-01.jpg

从人口统计数据来看,未来3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率还会持续上升,预测到2050年将高达24.75%。老龄化带来的最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劳动人口比例降低。从1990年以来,中国劳动人口占比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峰值在2011年,中国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占比达到74.4%,随后开始下降。2018年中国劳动人口占比为71.2%,预计2050年时劳动人口的占比将下降至60%。劳动人口下降必将带来人口抚养比超负荷的问题。根据联合国预测,至2100年,中国15~64岁的人口所承担的老年及儿童抚养比将从目前的17%上升至83%,甚至超过较发达国家(见图2、图3)。

图表集合-03.jpg

图表集合-02.jpg

大城市人口的“忧”与“优”

20e09c34a93d0ec6a0065d039768253.jpg

在总体老龄化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大城市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2017年全国大城市的老龄化率达到12.68%,高于全国老龄化率水平(10.8%)。与此同时,大城市的青少年占比仅有10.7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78%)。老龄人口过多和青少年人口过少严重影响大城市的消费活力和长期经济发展潜力(见图4、图5)。

图表集合-07.jpg

新图5.jpg

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年轻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整体较低。中国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总人口的比例仅有6.49%,中国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人口比例仅有31.43%,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但是,中国大城市[1]的教育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显示,中国大城市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为27.44%,接近于国际发达国家与地区平均水平。中国大城市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为61.15%,与中国香港的水平接近,略低于美国和新加坡。

然而,中国乡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与大城市相距甚远。高考统计数据显示,大城市一本上线人数占高考学生人数的比重高达25.07%,而乡村地区一本上线人数占高考学生人数的比重则仅为2.62%(见图6、图7)。

图6.jpg

新图7.jpg

教育投资持续给国家与个人分红

afa1b8f4b24acff2854bd89551b4c93.jpg

从总量上看,中国、印度的教育总支出并不少,但作为人口大国,其公共财政中人均教育支出远远低于发达经济体。中国30岁以下人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约为920美元,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因此,中国公民中小学、初中学历的人口占比超过70%,而发达国家初中、高中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超过70%。印度的人均教育支出是中国的十分之一,其文盲比例高达41%(见图8、图9)。

图8.jpg

图9.jpg

根据OECD对欧盟23国的平均测算数据,以高中学历收入水平为基准(100),教育程度越高的劳动者的相对收入越高(见图10)。从不同国家的横向比较来看,各国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之间相关性较高,人均GDP达4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其人均受教育年限水平大约在12年左右,相当于大学本科学历。而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的国家,除了少数依靠石油资源的中东国家,人均GDP的水平都相对较低。以中国和印度为例,由于人均教育支出较少,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印度为6.4年(见图11)。中国和印度的人均GDP水平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与该国的人均教育支出密切相关。

图10.jpg

图11.jpg

大城市最好的“抗衰药”是什么?

76728e2872ea11e3a8268e6e4091767.jpg

数据显示,大城市中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远高于中小城市及边远城市。一二线城市的人均GDP水平在10万元以上,中大型城市[2]人均GDP水平也在8万元之上,远高于小型城市[3]和边远城市[4]的水平(见图12)。劳动力从乡村和城镇迁移到中大型城市,有助于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大幅提升。而这劳动生产率提高背后的原因,是大城市教育质量要远胜于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图12.jpg

人口不仅是生产力,而且也是消费力。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消费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年轻的消费者消费能力显著高于老年人。一线城市[5]30~40岁年龄段的人口年均消费额高达6.5万元,其中北京、上海分别为8.35万元和6.76万元,而上述两个城市50~60岁人口的消费额只有年轻人口的一半左右(见图13)。同时,数据统计还显示,一线城市人均消费额高达4.14万,而中小城镇和边远山区的人均年消费额仅有1.62万和0.9万元(见图14)。年轻的劳动力人口从边远山区和中小城镇迁移到中大型城市,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还能有效带动消费的增长,增加中大城市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活力。

新图13.jpg

图14.jpg

因此,城市化依然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而未来的城市化的重点是常住人口教育和其他社保福利的城市化,尤其是流动儿童基础教育的城市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全国共有2.41亿流动人口,流动儿童的总数高达2335万人。年轻劳动力的主要流向是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而这些城市的公立教育体系通常是户籍人口优先,使得跟随父母进城的非户籍儿童即“流动儿童”在接受基础教育方面面临障碍。无论从提高未来劳动力人口的教育素质考虑,还是从更多吸引年轻人口流入的角度考虑,让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在城市接受高质量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注释:

[1]这里的大城市仅指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城市。

[2]中大型城市:一二线城市以外的省会以及计划单列市,包含大连、太原等21个城市。

[3]小型城市:中国人均GDP排名后100城市,包含江西吉安、辽宁丹东等100个城市,这类城市的特征县城面积占比较小,城市行政区包含有较多农村地区。

[4]中国人均GDP排名后10位城市包括:新疆喀什、四川巴中、甘肃天水、甘肃平凉、青海玉树、云南昭通、甘肃陇南、甘肃定西、甘肃临夏、新疆和田,此类城市的特征是主要分布于西部边远地区,城区人口比重小,行政区内包含大量落后农村地区。

[5]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本文经原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