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巨人”创新资本大市场
导语
更善于风险定价的资本市场更可能也更应当成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助力。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的经济内生增长需求和破解大国竞争影响下技术“卡脖子”的产业链与国家安全需求,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国“专精特新”企业东强西弱
“专精特新”这一概念源自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在2005年提出的“隐形冠军”。“隐形冠军”是指在某一细分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年销售额不超过50亿美元且隐身于大众视野之外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几乎不被外界关注,却几乎完全主宰所在的市场领域,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且有着独特的竞争策略。
与“隐形冠军”企业类似,“专精特新”企业也是在细分领域具有较强优势的企业。但与之不同的是,“专精特新”企业不强调刻意隐形。“专精特新”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中,即“专业、精细管理、特色和创新”。2013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丰满和规范了“专精特新”的内涵,即“专精特新”企业应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特征。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力度,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尤其是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面对技术“卡脖子”的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凸显。2018年11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此后于2019年5月、2020年11月、2021年7月和2022年9月相继公布了四批约9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接近达成“十四五”培育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目标。
地区分布上,浙江、广东、山东、江苏、北京和上海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超过500家,浙江更是以超过1000家排在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的榜首。城市分布上,北京、上海和深圳位列前三甲。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和杭州分别排在第四和第六位,浙江也成为唯一有两个排名前十城市的省级行政区。总体而言,我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分布上呈现东强西弱的走势,其中又以长三角区域优势最为突出。
行业分布上,目前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制造业为主,占比超过60%。其次是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占比超过20%。批发和零售业排在第三位,占比约为9%。信息技术和软件服务业排在第四位,占比约为4%。进一步分不同批次来看,制造业占比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第一批的接近70%降至第四批的不到60%。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信息技术和软件服务业占比则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从第一批的19%升至第四批的25%,信息技术和软件服务业则从第一批的2.4%升至第四批的4.5%。[1]
科创板“小巨人”融资表现最佳
根据东方财富“专精特新”概念指数——BK1005,截至2022年10月,共有近5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沪深京A股市场上市。板块分布上,创业板上市的“小巨人”企业数量最多,达到近200家。其次是科创板,已有超过140家“小巨人”企业上市。上证主板和深证主板各有60余家“小巨人”企业上市。此外,有近30家“小巨人”企业在北交所上市。
首先,考虑到不同市场上市公司数量的差异,进一步计算不同板块中“小巨人”上市企业的数量占比。结果显示,科创板“小巨人”上市企业占比最高,接近30%。其次是北交所,占比达到23%。排在第三位的是创业板,占比16%。主板的“小巨人”企业占比较低,上证主板和深证主板都不足4%。
其次,比较不同板块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上市融资规模。加总板块“小巨人”企业实际募资净额,结果显示,科创板“小巨人”企业累计实际募资净额最高,达到1440亿元左右。然后是创业板,“小巨人”企业累计实际募资净额在1040亿元左右。随后是上证主板和深证主板,依次为约405亿元和290亿元。结合不同板块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数量,科创板的“小巨人”企业平均实际募资净额最高,超过了10亿元。上证主板、深证主板和创业板的平均实际募资净额都在5亿元左右。北交所还要低一些,平均实际募资净额不到2亿元,这与北交所主要支持中小企业上市有关。
最后,我们比较不同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上市分布情况。根据上市公司注册地,江苏以拥有8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排在所有省级行政区第一位,广东、浙江、上海和北京依次排在第二位至第五位。进一步对比不同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上市比例,在超过2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20个省级行政区中,江苏以12%的上市比例排名第一,上海以接近9%的上市比例紧随其后,广东、四川和北京排在第三位至第五位。这一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创板支持长三角“专精特新”企业上市的辐射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是板块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占比,还是板块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IPO融资规模,科创板都是目前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融资表现最好的板块。其余板块中,北交所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占比最高,创业板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因此,目前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是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融资较好的板块,科创板更是其中表现最好的板块,也正是依托科创板的大力支持,长三角“专精特新”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发展上表现更好。
建设资本市场,培育“小巨人”成长
近年来,要解决大国竞争影响下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发展“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专精特新”企业是一个重要方向。受制于“信贷配给”效应,银行信贷很难在企业早期成长阶段提供足够支持,更善于风险定价的资本市场更可能也更应当成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助力。
第一,重点加强注册制板块的“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力度。自2019年7月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以来,相对宽松的上市标准、更为便捷的上市流程使我国资本市场中注册制板块的上市速度明显加快。目前,科创板上市480余家,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上市400余家,北交所成立一年多也已上市120余家。相比之下,科创板成立以来沪深主板上市仅360余家。考虑到“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性强、成长性高但前期盈利能力弱的特点,未来注册制板块应当成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发展最重要的市场板块。同时,基于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的注册制改革试点经验,全面注册制改革也可以适当提速。
第二,注重提升资本市场对各地“专精特新”企业的全面支持。由于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东强西弱的分布特点,加之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等注册制板块所在区位的影响,目前资本市场对我国“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在长三角等地表现最好。考虑到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代表的前沿制造业在我国的区位分布,未来还要重点加强资本市场对湖北、四川等高端制造业聚集地区的“专精特新”企业融资发展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匹配各地“专精特新”企业的行业优势,提升资本市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全面支持。
第三,鼓励推进“专精特新”相关指数编制和ETF基金等发行。作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机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中主要的长期投资者,对长期价值发现、公司治理提升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然而,受到资金规模的影响,机构投资者往往倾向配置规模较大的企业或基金,但“专精特新”企业恰恰是规模较小的一类企业。因此,要吸引机构投资者关注和投资“专精特新”企业,需要重点推动资本市场编制“专精特新”相关指数,在此基础上支持市场发行相关ETF基金以及其他衍生产品等。
第四,完善创新、ESG等企业与社会贡献相关的信息披露机制。我国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一个重要意义是破解中美竞争格局下的“卡脖子”难题,也就是说“专精特新”企业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然而,对于相对更偏重短期业绩的资本市场,要充分体现“专精特新”对国家社会的外部性价值,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尤其是加强相关信息披露。一方面,继续完善对企业研发投入等创新信息的披露要求,包括研发资金投向、研发人员信息等要求。另一方面,则要在加强传统ESG责任披露要求的同时,重点强化其中的社会治理功能披露,促使市场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定价。
注释:
[1]艾瑞资讯产业数字化研究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洞察:“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研究报告[R].上海:艾瑞咨询,2022.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并不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等领域建议。编辑: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