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故事的世界传播,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导语
元宇宙创新、区块链赋能传统文化、文化客厅布局、两栖人才建设、国际交流5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上海位于东海之滨,长三角的龙头,既是世界瞭望中国的窗口,也是中国链接世界的枢纽。在这样一个百舸争流、昂扬奋进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故事、上海故事的最好的受众,也是最好的讲述者、传播者、演绎者。
风从海上来,带来世界的信息;百川东到海,也带走中国的信息。在这互通有无、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上海的一举一动都万众瞩目、值得期待。上海的现状和未来植根于城市的历史。在历史演进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在的规律性,与其每一个历史时期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经济环境、政治制度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路走来,跌宕起伏。如何进行传播话语的现代转化、传播形式的创新、传播内涵的重新阐释,进而打造上海故事的新叙事、新表述、新内涵,更加鲜明地彰显上海故事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任务。
上海,一座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这里完美融合。上海故事新的演绎、新的创新、新的传承,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些潜在的、无形的城市空间“密码”,绘制了上海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基因”。我们需要在这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寻求突破,同时面向未来,在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中,打造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国际视野的文化项目或国际品牌;使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在交相辉映中激发创造活力,在世界文化交融激荡中流光溢彩,打造更激动人心、魅力四射的人文之城,让世人更好地触动、感知中国风、东方韵;用好新媒体、新科技,打造新平台、新概念,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上海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让上海人自豪之、在上海者倾心之、未来者神往之。
一个朝着世界级目标前行的城市群,应该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与自己独特的城市记忆和文化气韵,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观念和态度,以凝聚城市精神来推动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城市不是一个静止的容器,而是一个不断吐故纳新的生长体。长三角作为中国重要的城市地标,正肩负着这样的使命和重任。上海、杭州、南京、合肥、苏州等经济、文化、产业一体化为长三角塑造内生增长力,实现让科技撑起文化的高度、让文化成为科技的灵魂的愿景。结合本地化和接地气的原创内容非常重要,要打造一个“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聚焦“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传承经典、观照现实,围绕“上海史”讲好传统上海故事,围绕“当代大事要闻”讲好当代上海故事,围绕“中共党史”讲好红色故事,围绕“卓越的全球城市”讲好涉外故事等,提升国际传播的核心能力,用中国的话语体系建构起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理论。
围绕江南“元宇宙”空间理念,赋能文艺复兴
“元宇宙”(Metaverse)概念正在科技领域和资本市场形成冲击波。它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它对文化艺术也更具解释力、包容性和驱动力。
“元宇宙”或为中国文化发展传播带来重要机遇。在赋能文艺复兴的过程中,找到年轻态、时代感的演绎和表达方式,用创新的形式和专注的匠心为优秀文化资源赋能,不断释放上海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活力、魅力,提升上海叙事能力。
将海派文化的情感价值从叙事中抽离,以文字、声音、影像等方式在新媒体的碰撞下孕育新芽,将传统文化转化成喜闻乐见的场景、故事、体验项目等文化新形式。借鉴《典籍里的中国》《祈》等视觉奇观的表达方式,将海派文化扎根在日常生活中,提高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的敏感度。发扬吴越文化融合的优势,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表达,加强与国际社交平台的联络,以互联网“云游”实现跨国界的文化传播,突破时空的限制讲好上海故事。《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等节目引起了各个群体对中原传统文化的热捧,在传播方面,《洛神水赋》自播出以来,点击量已达50亿次,视频播放量将近2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转发,显示了强大的传播能力。
彰显魔都魅力,立足真实、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实现了从文艺作品到融媒体产品再到平台式运营的多级发展,彰显了城市软实力中的全球叙事能力,更凝聚各方力量、突破圈层群体,逐步拉起一个懂中国、爱上海的“超级朋友圈”。
《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上海解放特辑》(Witness a New Dawn)荣获第26届亚洲电视大奖“最佳新媒体纪实系列片”;《亚太战争审判》斩获第26届亚洲电视节最佳系列纪录片大奖;上海荣膺“中国国际传播综合影响力先锋城市”称号。这充分展现了上海新闻界、文艺界和哲学社会科学界共同携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追求和努力,继续提升这些“破圈”“出海”的传播实践,向海外观众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可信,引发Z世代共鸣——可爱,平和理性追问历史真相——可敬。而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上海在“轻盈美好”中润物细无声,温暖人心,以小而美的“轻体量”撬动传播话语权的“大场域”。
用现代技术和消费方式,赋能老字号等非遗保护
随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上海已经形成“文化+会展”“文化+商务”“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的联动新格局。其中,上海本土老字号品牌印刻着动人的时代故事:曾几何时,蝴蝶牌缝纫机在“三转一响”年代经历辉煌,大白兔奶糖甜蜜了几代华人的童年。这些有香、有味、有色彩的文化记忆不仅深深印在一批老上海人的心里,也折射出过往数十年的商业变迁,代表着中华信誉。无以言表的自豪在年轻人心中扎根;难以掩盖的光彩魅力向全世界各国散发。
上海老字号店铺和产品需要嫁接现代技术进行传播。江南文化始终与华夏文脉气血相连、一脉相承,上海之根在“江南”,曾经的“松江府”是最早的江南地域之一。小桥流水、勾栏瓦舍,古意盎然的水乡古镇、吴侬软语的本土方言,精英文化和市井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兼顾时尚审美与市民兴趣。可以通过非遗场景设置、非遗大师班、古迹可阅读、文物数字化、建构艺术矩阵等,让典籍中的上海、文物中的上海影像走进课堂、融入生活。推动江南记忆工程,传承发展本土戏曲、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国维先生说“文化的复兴始于美育”,以江南文化为新引擎、硬内核,大力发展文创、科教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既有传统内蕴又有时尚风貌的创新产业。
围绕建设中的五大中心,叠加文化要素
聚焦东方韵。可以在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基础上,围绕五大新城建设,叠加文化元素。拓展青浦朱家角、松江广富林、嘉定古漪园等重点区域,打造昆曲、吴侬软语和江南园林相互交融的场景模式,在代入感、植入感中,让大众在江南园林、水乡古镇中体悟东方文化的深邃内涵和精神特质。推动名家、名师、名作,抒写山水江南、风物江南、诗词江南等,从丰沛的物质生活(茶叶、丝绸、瓷器)到充盈的吴地风韵、丝竹流芳、棋琴书画,延续宋代以来中国江南特有的艺术审美气韵,千百年积累的生存智慧成为发展的永续动力,传承文化、延续历史,开创新城更美好的未来社区。
“江南文化”具有特别的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上海未来社区的建设只有充分体现这些江南密码、文化基因、美学意蕴,才能成就文化遗产特有的历史价值、审美理念与精神追求,这也是一种美丽乡愁的遗产实践。
洞察市井人生,打造人间烟火栖息地。《爱情神话》热播之后,“长巨富”成为上海市井文化的代名词。上海老城厢是庙、园、市三种功能叠加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复合型空间,各种文化在此相互濡化和涵化,既有摩登的一面又有接地气的一面,五方杂处,吐故纳新,自成一派,很受中外游客的青睐。要不断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品牌要鼎故革新、绵延不息。老城厢在各种关系的角力中,传承历史的记忆,保持自我特色,成为都市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挖掘历史典故,让每一块窗棂、每一堵墙、每一个石磨、每一件看似陈旧的摆设都能给人无尽的回味和畅想。比如豫园及其“翰墨情”和“丝竹情”,就已完全融入老城厢的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的历史文脉、独特的符号语言,蕴含着老城厢独有的人文密码和人文情怀。
推动各区特色艺术品集聚区建设,浦东新区以上海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建设为出发点,为佳士得、邦瀚斯、保利、嘉德等海内外文化艺术机构提供专项便利化服务。艺术品市场的开放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部署,融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领域,推动上海“国际艺术交易中心”的建立健全。要想挖掘和提升上海市文化旅游市场,需要建立起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制定完善的金融体制和信贷管理体制,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逐步推进金融电子化。金融业的电子化与现代化程度,决定了旅游者是否能够通过现代化的金融手段,快捷方便地支付旅游费用。随着金融支持文化旅游发展的工具和手段日益专业化、多样化和灵活化,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能够促进文化旅游。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围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与贸易投资合作机遇,共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合作新机遇,承载进博会与数字新生活、新机遇。打造元宇宙场景,展现都市新魅力,筑梦时代大发展,联合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IPSHANGHAI),在公益为主的服务原则下,以市场化、社交化、专业化运营,逐步建成聚合征集、共享传播、孵化创新的城市形象内容生态系统,探索出一条人人创作、人人展示、人人分享的国际传播新道路。联通虹桥海外贸易中心、使领馆等资源以及海外宣传平台,打造海内外同频共振的会客厅。作为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为地理标志与品牌的国际性交流活动,“白玉兰虹桥客厅”系列活动致力于邀请对上海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专家(白玉兰奖获得者)以及城市定位与规划机构、国内经贸领域、商业权威人士与跨界商业大咖等嘉宾,通过多元对话形式,就上海城市品格与精神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战略规划、功能定位和文化塑造进行深入交流与沟通,打造高规格的国际交流场域。与此同时,借助国际社交,将系列活动推向世界舞台,展现上海及长三角的城市魅力与人文发展,搭建世界合作与交流平台,吸引更多世界级目光关注于此。
引领并催生更丰富多元的自媒体参与的热情,传统赛道与新媒体赛道齐头并进,第三方社交媒体如上海广播“话匣子”在抖音、一直播、网易账号等同步直播,腾讯视频在线直播。作品以小见大,分兵多路,面向不同平台渠道的圈层和受众,温暖人心,指尖划过的短视频、随手分享的朋友圈,俘获大量拥趸。激活叙事资源的当代价值,彰显上海故事的时代魅力。多元多样的文化形态、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通过影视传播、数字传播、元宇宙场景传播等,成就魔都上海!将上海建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性城市。
“两栖”人才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上海是留学生回国的首选地。上海是“211”大学毕业生的理想工作生活之地。“90后”和“千禧一代”生活在上海物质丰富和数字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由于从小接受良好的美育文化和国际文化教育,他们意识里天然具有跨文化传播基因。
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既应关注年轻人的兴趣点,抓住年轻人的眼球,又应抓住传统文化的未来。要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阐述传统文化,以贴近当下审美需求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以大众传媒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实现上海故事的世界传播,要充分挖掘人与人之间的国际传播,通过在上海的外国人和在国外的中国人,从换位思考的角度选择故事内容,借助各种宣传媒介,向世界传播充满东方文化、异域风情的上海故事。
利用自媒体等新型传播媒介与载体,成立专门推广上海文化的官媒平台,建立一支集策划、文案、拍摄、剪辑等于一体的专业团队,持续性输出不同文化主题和不同系列的高质量作品,经由其他各大平台的转载与分享,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出去。同时借助自媒体的社群传播功能,鼓励并支持以上海文化传播为特征的自媒体博主(如沪语博主徐翔、上海美食探索者白冰、小法吃世界等)、民间艺术家(老上海风情的摄影爱好者、旗袍爱好者、海派画家)及广大群众(到上海各个景点旅游打卡)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小红书、微博、快手、B站、油管等社交平台上发布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动态,并将优质作品收录到上海文化传播官媒平台特色文化作品集中,参与年度最佳评奖,真正实现百花齐放。
鼓励年青一代弘扬海派精髓,彰显国际范儿,促进文明互鉴。弘扬海派文化精髓,“兼容并蓄,包容万象”。海派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和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和时代印记,这些都是非常优质的叙事资源。特别是近代以来在中西交流碰撞融合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类型的上海故事,具有中西文化认同的良好基础,充分彰显了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江河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源起,又和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紧密相连,“上善若水”,长江和黄河就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也是由此产生的。之后,再加上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代表的是大运河文化,打通中国南北漕运,为区域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黄浦江两岸物阜民丰、流光溢彩,具有独特鲜明的江河交汇地理特征,要充分发挥自身融通中外、视野阔达的独特优势,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细分受众、共情共韵,善用网络、善借载体,围绕海外传播的兴趣点、共鸣点和创新点,传播好最前沿的中国声音,讲好最鲜活的上海故事,传播上海精彩、镌刻上海印记的文化“爆款”。作为全世界咖啡馆最多的城市,可以申请“咖啡馆之都”,打造好田汉先生的《咖啡店之一夜》,将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有机融合,同时可以提升静安咖啡文化节的规模和内涵。
彰显国际范儿,努力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风向标。以艺展区为中心,搭建上海国际艺术交易中心、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上海旅游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时装周、上海书展等,推动海内外优秀文化作品首发、首演、首映、首展,提升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影响力、吸引力。促进文明互鉴,以上海艺术博览会、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等,构建艺博会基地的格局,依托该平台着力推进市场主体增加。同时,提升海内外参展机构数量和质量、提高藏家和专业观众参与热情,彰显上海成为世界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的潜力。
塑造一座各国民间商会集聚的标志性建筑时机已经成熟
进博会将上海推向了中国,向世界展示庞大国内市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沿阵地,虽然第三届和第四届进博会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丝毫没有影响商家渴望参加进博会的热情,进博会无疑成了全球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展示和交换的窗口。
位于虹桥商务区的虹桥海外贸易中心已具有了微型“联合国”的特征,目前已经集聚了新加坡企业中心、瑞士中心、法国法语区企业中心、中国西班牙商会、中国马来西亚商会、日本商会、克罗地亚经济商会、巴西圣保罗国家投资局、欧盟商业与创新中心、泰国文化经济协会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虹桥海外书院等近30家贸易及服务机构。通过已入驻的贸易服务机构,联系全球超过150家贸易及投资促进机构。如入驻的新加坡企业中心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协助18家新加坡企业落户长三角。
虹桥海外贸易中心吸引的是世界各地商协会组织,本身就起到了跨文化交流和传递上海城市形象的作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虹桥海外贸易促进中心缺乏政策支持的连续性。由于这些机构为非营利性机构,需要稳定的免租金政策的长期支持,目前依靠虹桥商务区在虹桥丽宝广场等区域相对集聚,三年政策期到期后,可能会影响其稳定发挥国际交流的作用,而且处理不好还会有副作用。建议高层领导重视起来,因势利导,在虹桥商务区范围内,盘点现有国有地产资源或新建虹桥贸易中心大厦,借鉴联合国当初设立时洛克菲勒家族捐赠“联合国大厦”模式,保障和持续吸引各国民间商协会在沪设立机构,通过对入住机构工作人员的培养,使其成为传播上海国际形象的跨文化交流主力军。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并不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等领域建议。编辑: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