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卢卡斯与理性预期
导语
理性预期是前瞻性的,基于所有实时更新的信息形成的合理预期。
当地时间 2023 年 5 月 15 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性预期”大师卢卡斯(Robert E. Lucas Jr.)逝世。卢卡斯的理性预期思想对于整个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方法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卢卡斯的理性预期思想产生于20 世纪 70 年代,也就是美国“大滞胀”时期。顾名思义,“滞胀”指的是经济增长停滞,而通货膨胀较为严重。“大滞胀”现象的出现困扰了当时的主流经济学界,卢卡斯的理性预期思想提供了一种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下面,我们将借助当时美国“大滞胀”现象来理解理性预期思想,为应对当下类似的全球经济大变局提供一些参考。
当时,经济学家普遍相信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具有一种权衡关系(负向关系),即通货膨胀高一些的时候,失业率往往会低一些;通货膨胀长期低迷的时候,失业率往往比较高。这种关系在 1958 年被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lban William Phillips)在论文《1861—1957 年英国失业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中提出,因而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Philips Curve)。很显然,如果菲利普斯曲线成立的话,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适当容忍较高的通货膨胀,来获得一个较低的失业率和较好的经济状况。
实际上,在卢卡斯提出理性预期理论之前,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菲尔普斯(Edmund Phelps)就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应用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如果公众调整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就无法让就业持续增加。换言之,菲利普斯曲线代表的二者权衡关系只有在短期内是成立的;而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对就业和经济基本面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但是,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都假定预期是基于过去的信息形成的,即适应性预期,因此他们的批评并未完全让人信服。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把菲利普斯曲线看作是一种相关性的关系,并非一种因果性的关系。例如,我们看到患者多的地方一般医生和护士也多,显然这就是一种类似的相关关系。我们如果想减少患者的数量,减少医生的数量是没有用的,因为医生的数量与患者数量没有因果关系。同样地,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也仅仅存在一种相关关系,但由于二者都是宏观变量,分析它们变化的原因相对来说会更加困难,因为一旦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发生变化,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预期对经济变量的影响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比如债券的收益与投资者对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紧密相关。如果预期未来通货膨胀较高,投资者会要求一个较高的债券收益,用以补偿通货膨胀对货币价值的侵蚀。
事实上,尽管大多数人都能理解预期对各种经济决策有重要影响,但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学界对预期的理解都还比较粗浅,普遍使用基于过去信息的适应性预期或者静态的模型来刻画预期。卢卡斯倡导的理性预期理论对此进行了重要修正,将预期理论推向完全基于前瞻式的预期。他并非第一个得出理性预期理论的人,但是他首先将理性预期理论应用于宏观模型,解答了困扰宏观经济学界多年的重要问题。在 1972 年的经典论文《预期与货币中性》中,他将理性预期应用到一个严谨的宏观均衡模型中推导了菲利普斯曲线,并证明了被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是无法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的。
图源:VEER
理性预期指的是经济中的个体在做决定的时候会充分使用现有的信息,并且利用这些实时更新的信息形成自己对未来的合理预期。在他的模型中,菲利普斯曲线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市场中的个体在做经济决策时的信息不完全所致,他们无法分辨产品价格的上涨是由于产品实际需求的提高,还是由于货币数量增加引起的名义价格的普遍上涨。这种信息的不完备性使得那些没有被预期到的货币变动被误认为是实际需求的变动,从而产生实际影响。卢卡斯的研究发现,当市场主体以理性的方式来形成预期时,那些试图通过提高通货膨胀来实现长期经济繁荣和低失业率的政策,由于无法系统性长期产生超预期刺激,最终只会造成高涨的通货膨胀。至今,主流经济学界仍然认为,尽管央行通过实施超预期的宽松货币政策可以提高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刺激经济扩张、就业上升,但是一旦经济中的主体拥有理性预期,他们会将价格和工资向上调整,抵销预期的货币政策的变动。
更重要的是,卢卡斯的思想不单单能被应用在对菲利普斯曲线问题的思考上,在经济学甚至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有所应用。例如,我们发现企业的利润与股价的数据一般正向相关,即企业利润较高的时候股价也是较高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直接利用二者的关系来进行投资。在企业发布高的利润公告之时未必预示着股价会进一步提高,有时候股价甚至可能下跌。这就与投资者的理性预期直接相关。股价已经反映了企业经营的相关信息,市场同样会基于已有的信息对企业的盈利进行预期。如果企业新发布的盈利与市场的预期一致,股价不会有大的变动;而如果高于或低于市场预期的话,股价可能会出现明显的上升或者下降。
另外,卢卡斯在 1976 年的一篇经典文章《计量政策评估:一个批判》中提出了著名的“卢卡斯批判”。他指出,我们利用宏观计量模型得到的宏观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并非结构性的关系,而是不稳定的相关关系,容易受到过去某些政策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一旦政策发生变动,这些计量模型估计出来的关系可能会随之而变动,因此不能用于估计未来的政策变动可能造成的后果。我们同样可以利用菲利普斯曲线的例子进行说明。宏观计量模型所发现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在数据中的权衡关系其实会随着政策变动而变动。正常情况下,通货膨胀提高会被企业解读为需求增加,企业会扩大雇员、增加产出,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当政策试图去利用这一关系时,真实的菲利普斯曲线会发生变动,无法再用历史上的数据进行预测。当企业预期到通货膨胀的来源并非需求提高,而只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它们只会通过提高工资和产品价格进行应对,而不再增加雇员和产量。因此,从中长期看,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
卢卡斯的思想引发了经济学研究的一次大变革。由于宏观计量模型估计出来的宏观数据之间的关系容易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我们需要去研究不受政策变动影响的更深层次的经济关系,这就是宏观均衡模型的微观基础:通过将理性预期理论运用到微观个体的各种经济决策,确保所有重要的变量都在模型中决定,所有个体的选择都根据各自的目标进行最优化,所有的参数都独立于政策变动。最终,将微观变量加总得到不受政策变动的宏观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从而可以用于评估宏观政策变动的影响。卢卡斯的这些研究方法引领了宏观经济学各个学科的发展,甚至也被提倡政府作用的新凯恩斯主义学者所接纳。
*本文仅代表个人意见,与所在机构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不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等领域建议。编辑: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