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磊

动脉橙果局总编,蛋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投资人仍在等待心理健康行业的“黑马”

J 19.png


导语

当心理健康行业发展出现一面蓝海、一面红海时,下一步就需要做到精准匹配供给和需求。


019-牟磊.png

当今社会信息爆发式增长、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不可避免地陷入自我比较、欲望、焦虑和无力的困境之中。根据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与十年前相比,国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降,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儿童心理诊所在暑假期间几乎人满为患。同时,中老年群体也频繁出现在心理疾病领域的统计中。可以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然而,当前寻求心理咨询的人群要在国内获得高质量的心理服务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在庞大的市场中,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许多挑战,包括社会对心理疾病的认知普遍较低、专业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稀缺,以及治疗方案目前尚未成熟等问题。

因此,当前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对心理健康领域都充满期待,并正在积极挖掘这一领域更广阔的潜力。

关注“一老一小”

11.png

图源:豆瓣网(电影《深海》剧照)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 2019 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 2.1%,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是 4.98%,抑郁症和焦虑症患病率接近 7%。[1]把时间线拉近,在丁香医生于 2022 年发布的《2022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2]中,有 91% 的受访者都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

其中,儿童青少年最为典型。单以抑郁症为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于 2021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2019-2020)》[3]显示,我国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近 10%,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 24.6%,其比例较十年前均有大幅提升。

事实上,儿童心理疾病除了抑郁症,还有孤独症和多动症,其中孤独症目前约有 300 万患病儿童[4];而中国儿童青少年多动症患病率约为 6.3%[5],按人口比例换算,当前约有 2300 万儿童青少年患者。

在巨大的市场体量之下,不少初创企业以及投资人都在向这一领域集中发力。据不完全统计,2022 年至今,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领域共有 27 家企业相继完成融资。美国市场也有相同趋势,在 2023 年上半年已完成融资的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都瞄准了儿童心理健康领域。

儿童心理健康赛道投资热的原因,除了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还有一点是隐藏在儿童心理市场中的巨大的付费意愿。根据某家心理健康企业负责人透露,很多父母可能并不愿意为自己的心理健康付费,但对孩子,却非常慷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年心理健康市场。据悉,由于家庭观念等其他因素,不仅是其子女,甚至老人自己,都更愿意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后辈身上。但事实上,老年心理市场同样也有很大的需求。中国科学院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 80% 的老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

60 岁以上老人中大约有 15% 的人患有抑郁症[6],虽然稍低于青少年,但远超成年人 3.4% 的患病率。

但遗憾的是,由于其背后较低的付费意愿等其他市场因素,老年心理健康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被放在“隐秘的角落”,与之相关的心理健康企业也相对较少。

好在情况正有所改变。首先,从政策上来看,2021年,党中央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相关的配套政策正逐步落地:鼓励关爱老年心理情况,主张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基层心理健康网络化服务建设,并将心理健康列入健康老年人的评判标准。

其次,在产业方面,一些养老机构纷纷开始设立心理健康业务线,不仅引入一批专职心理医生,与心理机构进行紧密合作,还通过开展一系列以唱歌、跳操为代表的社交活动,促进老年人之间更多地交流和互动,增加老年人的归属感。

当然,心理健康在当下备受行业关注,除了市场需求之外,整个创投行业变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仅以医疗行业为例,随着创新药与医疗器械市场的持续低迷,创业者和投资人都开始将更多目光聚焦到消费医疗赛道。一方面,这是因为消费医疗赛道有成熟的市场,创业者和投资人不需要等待很长的暴涨周期;另一方面,市场兑现速度相对较快,能够确保企业和投资人都获得一定的现金流。

盈利不足,资本观望

22.png

图源:豆瓣网(电影《深海》剧照)

心理行业虽然发展快,但行业整体仍然处于早期。这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证明。先聚焦于资本市场,从二级市场来看,国内目前仍没有一家专注于心理健康的企业上市。现阶段发展最快的是自闭症谱系儿童服务平台,服务提供商是大米和小米,最近一轮融资发生在 2022 年 7 月,是由 ABC Impact、奥博资本、远翼投资推动的数千万美元 D 轮融资。

在一级市场,虽然在近一两年,有不少初创企业都完成了早期融资,但大多都卡在了 B 轮或者是 C 轮,很难再向前迈进一步。据悉,某家国内头部心理健康企业正在寻求融资,但资本市场反响一般,上一轮融资还在 2021 年。

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因为其估值普遍较低,换句话说,就是盈利能力还不够。国内心理行业专业媒体“心榜”发布的《2022 全国心理机构生存状况报告》[7]显示,盈利机构的平均回本时间为 22 个月,而目前处于盈利状态的机构约 32.9%。换句话说,还有近 70% 的心理机构处于亏损和持平状态。

为何心理行业在当前还是“叫好不叫座”呢?

答案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会认知度仍然较低。虽然近些年社会面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有明显提升,但由于我国心理健康行业起步较晚,直到 2001 年 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才将心理咨询师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所以,当前绝大多数人还很难正视心理健康问题,病耻感依然广泛存在,因此即便已经有很大的患者群体,但主动进行心理治疗并愿意为此付费的比例可能不足 10%。

其次是行业缺乏标准,目前还没有一个“药到病除”的解决方案。据悉,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中,心理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靠药物和心理干预,虽然近年来相关心理疾病药物已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也未曾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但副作用仍然存在,且药物成本一般也较高,如果选择进口药,每月支出通常在 5000 元人民币左右。

相比于药物,心理干预是目前心理疾病治疗较为普遍的方式。据悉,在心理领域近一两年完成融资的初创企业中,有 85% 以上都将主营业务聚焦于此,典型代表有曼朗医疗、聆心智能、望里科技、心景科技、简单心理等。

据某数字心理企业负责人透露,相较而言,整合的 MDT 诊疗模式,辅以数字化诊疗和干预手段提升效率和黏性,是当前心理疾病治疗最好的解决方式。如何将 AI等创新技术与心理诊疗场景进行有效结合,目前还没有定论。

以诊断为例,虽然已经有一些数字技术在进行尝试,但目前仍然是以问卷为主,然而这种方式个人主观性很强,部分患者可能为了“不患病”故意做一些“错误”的选择。

最后一点是行业整体的供给侧不足。由于我国心理健康行业起步较晚,相关的基础建设都还在探索和尝试之中,因此,从现阶段来看,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说专业的团队和机构都相对较少,从而导致行业较为混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很容易打击患者主动进行心理治疗的积极性。此外,心理健康行业目前也存在市场渠道不足的问题,整体相对封闭,主要依赖用户推荐来实现有效服务触达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相关心理产品很难在市场端实现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对于一些轻度患者来说,除了专业的心理治疗,这些患者还有其他替代性方案可以选择,比如旅游、瑜伽等。

所以整体来看,心理健康行业当前同质化发展较为严重,且对市场营销有较强的依赖性。

一面蓝海、一面红海,如何突围?

事实上,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以及前沿技术和临床场景的不断融合,在庞大的市场需求之下,我国心理行业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很快成长为千亿市场。与其他千亿市场不同,心理行业目前尚未出现“领头羊”,所以市场竞争相对开放,人人都有机会。

那么,究竟怎样的心理健康企业会更容易跑出来呢?

第一点是要精准刻画用户画像,做好市场垂直度。正如前面所说,心理领域当前对市场营销还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找到目标群体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在早期为企业打下标签,推动其快速出圈,同时也能让市场推广费用尽可能地花在刀刃上,避免“病急乱投医”。

另外,对于心理领域的初创企业来说,早期如果将模式做得较重,业务覆盖较广,整体成本也会“水涨船高”,并且有可能抓不住重点,得不偿失。

从现阶段来看,走得较快的基本都是定位较为清晰的心理企业。以已经在 D 轮的大米和小米为例,其精准瞄向了儿童自闭症领域;而融到“C+”轮的好心情,则将更多目光放在了儿童抑郁症领域。

第二点是要打通心理服务闭环,不断提升供给侧质量。医疗企业最终都要回到医疗服务本质上,尤其对于心理领域来说,当前对于好服务的需求更为强烈。所以,一方面是要不断完善从触达到诊疗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是要持续提升包括医生质量、解决方案以及后续康复等在内的复合性能力。

某位专注在心理领域的投资人表示,说到底,用户是否愿意持续付费,能否产生黏性,能否有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用户,关键还是要看用户的心理问题是不是真的能被很好地解决,是否能给用户带来一个好的体验,而这都需要一定的供给侧质量来做支撑。

第三点是抓住核心诉求,不断探索前沿技术在心理场景的更多可能性。放眼全球市场,当前对于心理领域的探索都还较为早期。以相对成熟的美国心理市场为例,虽然在过去一两年,该领域完成了上百起融资,但大多都是在 A 轮以前。

因此,心理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挖掘工具就是以脑机接口、AI、元宇宙、VR 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在这之中,脑机接口在当前最受行业关注,创业者和投资人都认为其在未来的心理健康市场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如在很多心理和神经脑疾病中,大脑信号的异常或者缺失是很常见的现象,而通过使用脑机接口技术,医护人员可以直接将利用这些信号作为治疗手段,以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相比于脑机接口,AI 与心理场景的融合目前则已经较为成熟,当前也有很多初创企业都聚焦于此,如西湖心辰,其致力于研发一款实现人工智能软件与心理障碍人群高效互动交流、长期陪伴,并能够有效缓解心理焦虑、抑郁等症状的专业心理咨询机器人。此外,还有聆心智能。据悉,目前公司进展最快的针对持续性抑郁障碍的 AM-D01 项目,就是基于自主研发的 AI 与认知行为治疗结合的干预系统。

心理健康似乎离我们很多人又近又远。近的是,我们每个人在当下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焦虑;远的是,当前整个心理诊疗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多人难以触达优质医疗资源。

但无论如何,心理健康是一个可预见的庞大市场。只不过,无论对于创业者还是投资人来说,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就像找到减肥领域的神药“司美格鲁肽”一样,心理领域的“开心药丸”或许也会很快到来。

注释:

[1]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2020 年 )[R]. 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 2020.

[2]丁香医生. 2022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R]. 深圳:丁香医生 , 2022.

[3] 傅小兰,张侃,陈雪峰,陈祉妍.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2019-2020)[R]. 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2021.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0~6 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R]. 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 2022.

[5] 京东健康. 2023 京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人群健康洞察白皮书 [R]. 北京:京东健康 , 2023.

[6] 王越,陈晴,刘鲁蓉. 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及影响因素的 Meta 分析 [J]. 中国全科医学 , 2023, 26(34): 4329-4335.

[7] 心榜课题组. 2022 全国心理机构生存状况报告 [R]. 北京 : 心榜 , 2022.

*本文仅代表个人意见,与所在机构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不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等领域建议。编辑:葛雯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