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讲堂】国际金融那些事儿——魏尚进、马畅教授聚焦国际金融形势研判

发布时间:2022-05-26

讲座开篇,魏尚进教授提出了当前国际金融形势最重要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即中国重启增长,以及俄乌冲突所引发的地缘政治角力。在这一背景下,魏尚进教授对目前国际资本市场风险点、中国近阶段以及更长期经济发展所需动力进行了分析。


首先,魏尚进教授提出了影响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三头“灰犀牛”和一只“黑天鹅”。三头“灰犀牛”——大概率但世界尚未充分准备好的事件——分别指俄乌冲突、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美联储升息,“黑天鹅”——小概率但危害大的事件——则指大国关系的不确定性剧增。


具体来说三头“灰犀牛”——其一,俄乌战争的持续将导致能源、粮食价格的大幅飙升,从而使得作为能源与粮食净进口国的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下滑、赤字上升。结合美联储升息,一些赤字空间有限的国家政府与其企业在未来可能出现债务违约。其二,近期新冠疫情的反复及相关防疫措施,影响了相关地域的生产生活,连带造成了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其三,美联储系列升息动作使得美国银根收紧,除直接影响美国国内经济外,还将带来经济风险传递的间接影响。因美联储升息而出现的资本回流可能导致部分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紧缺,同时这些国家的货币会出现对美元的贬值,进而有引发这些国家外币债务危机、汇率危机、银行危机等风险。


谈到颇受关注的黑天鹅事件,即中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双边乃至多边的经济脱钩问题,魏尚进教授认为,全面脱钩是小概率事件,但更可能发生的是临时性的中美部分领域脱钩,但与此同时另外一些领域或可出现再挂钩。魏尚进教授指出,对部分行业关键零部件的出口管制,将会对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及产业结构造成影响,但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以及对国民生活的改善可能不会造成大的负面影响。


在梳理完影响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四大事件后,魏尚进教授进一步分析了中国重启增长所需的动力。鉴于目前国内供给端、需求端同时受到影响,单方面提增需求、出台传统的凯恩斯宏观调控政策从力度上来看不够充分。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我们可能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到中国政府提出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而这一次“撑杆跳”用到的杆,应是进一步的改革和进一步的开放。


知史鉴今,历史上的金融开放举措,从对海外PE/VC的开放、QFII的开放到互联互通,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提振了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作为例证,魏尚进教授展示了关于二十年前中国QFII开放对国内金融资产定价和整个国民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会撬动整个金融体系的增长,中国QFII开放给国内接下来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


最后,魏尚进教授用图表展示了疫情后世界经济的韧性,鼓励大家保持乐观,并勉励各位校友在未来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中发光发热,贡献属于复旦泛海国金人的一份力量。


马畅教授首先展示了一幅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图表——自2015年起,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指数显著高企,这也是我们当下研究国际经济问题与几十年前所面临的最大不同。接下来,马畅教授从疫情、分歧与战争、滞胀、全球化/去全球化、以及政策制定这五个方面逐一展开分析。


针对疫情这个不确定性因素,马畅教授的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与历史上的大流行病相比,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经济复苏也较慢。作为应对,财政支出有利于经济复苏,是凯恩斯需求管理中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信贷供给也能缓解疫情带来的影响,但信贷的不同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所不同。研究表明,向贸易部门投放信贷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向居民部门和非贸易部门投放信贷很可能无法带来积极作用,甚至出现负面影响,因为这可能会增加后者的杠杆率,继而引发经济危机。


关于战争与分歧,在通盘考虑全球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等因素后,研究表明,分歧和战争的概率在加大,这一预期也将进一步影响全球市场。


滞涨是否会到来?通过对比美国上世纪70年代滞涨时期的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指标,当前中国情境下对滞涨的定义和认定尚有待探讨。通过分析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长期双下行趋势,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或许不是滞涨是否到来, 而是全球经济增长持续走低的大趋势,以及随之带来的低资产回报率,这些因素无疑会进一步增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关于全球化vs去全球化的争论,近年来大家的观点一直左右摇摆。马畅教授认为,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仍在继续,除非出现黑天鹅事件,全球化趋势不会有大的变化。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局势,如何运用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宏观审慎性政策、资本管制政策,并充分做好国内及国际间政策的协调,均考验着政策制定者们的智慧。


综合上述五点内容,马畅教授表示,未来的确充满不确定性,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高风险和高回报常常互为注脚,希望大家都能抓住机遇、挑战自我。


主题分享后,两位教授与校友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探讨。针对校友提出的中美经济脱钩、俄乌冲突下的中国应对、产业链转移的可能性及影响等问题,予以了深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