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27
作为首期学员,彭奕萱十分庆幸自己能成为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的一员。大三下学期,彭奕萱从同学口中无意间听说了“复旦泛海国金”的名字,学院优越的资源配置和实践型导向的课程立即抓住了她的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参加了学院当年的保研夏令营。“活动安排得很丰富!”这是她对学院的初印象。她仍清晰地记得,2018年的夏天有活泼的破冰游戏、干货满满的讲座、新奇的拍摄体验和富有挑战的产品设计比赛。
大四,彭奕萱便开始提前修读学院的金融专业课程。从核物理转轨至国际金融,她先是惊讶于这里的多元——彭奕萱认识了不少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朋友,“和本科接触的生活确实不太一样”。学院的所有课程均为英文授课,“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确实有一些难度,学的是金融专业知识,用的语言还是英文!”好在她及时调整,学习也渐渐变得游刃有余。她坦言,自己的成长离不开EMF项目进取而友善的氛围。说起昔日同窗,她回想道:“每次去外滩校区上课,一辆巴士拉着我们一车同学。有时候快迟到了,一群人在后面狂奔赶车,大家在车上有说有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在复旦泛海国金EMF项目求学的两年多时光里充满了奇妙的收获,这些生动的画面也被收录进EMF首期班毕业MV——彭奕萱担纲这支MV的女主角,用翩翩舞姿为首期学子共同的记忆画上句点。
入职后再回望校园岁月,彭奕萱十分感激在学院得到的宝贵锻炼:“我们每门课都有1到2次presentation(口头报告)”。研究生期间大量的演说训练让彭奕萱不再怯场,并助力她在日后的工作汇报中从容不迫、自信表达。彭奕萱也非常感激她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孙林教授。“有时候我半夜给他发消息请教,他都会及时回答我,很有耐心”。第一次写金融论文不免生疏,但彭奕萱在孙林教授的指导下不断回炉反复,最终的成稿更是大大超出了她的预期,获得了学院优秀毕业论文奖。
当被问及最喜欢的课程,彭奕萱毫不犹豫地说出“C.A.R.E.”。“C.A.R.E.”是文化Culture,艺术Art,责任Responsibilities,道德Ethics 的首字母缩写,旨在从人文素养、创新领导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商务礼仪、咖啡品鉴、高尔夫课等等,让彭奕萱接触了多元的新事物,大大拓宽了眼界,收获满满。除此之外,研一寒假学院组织的美国游学,也成为了不可复制的精彩回忆。彭奕萱和同学们坐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哈斯商学院的课堂上学习,四处参访著名金融公司、企业和艺术馆。
硕士就读期间,除了繁重的课业和实习,彭奕萱其他时间几乎都是泡在舞蹈排练厅,这是本科进入复旦起就养成的习惯。与舞团成员一起备战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起策划毕业专场,一起排练好每一支舞蹈作品。“我习惯了在排练厅和大家一起尽情挥洒汗水,也享受每一次用肢体去碰撞舞蹈文化的感觉。”
虽然工作中充满幸运,彭奕萱也经历过“被客户骂哭”的低谷。经过半年的磨砺,“从小就爱哭”她已经找到了让自己内心逐渐强大的方法论。即使眼泪就要夺眶而出,电话那头的她却必须强忍委屈,极力镇静下来,加紧处理手头的工作:“工作不会留给你任性发泄情绪的时间,因为你必须赶紧把问题解决、把事情处理妥当。”说起这些,彭奕萱的语气并没有委屈,而是笑起来:“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工作后,她反复告诉自己:“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一定不能玻璃心!”回顾入职后的种种抉择和取舍,彭奕萱明白,活在当下,找到自己不焦虑不迷茫的状态,便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