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月,是温情的季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和国际家庭日,关于婚姻和家庭的节日纷至沓来。从校园中到走入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在亲密关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今天,我们怎么做爱人、怎么做父母?
2022年5月24日,在学院2022校友周专题讲座暨员工课堂上,学院特邀来自复旦大学社会与政策学院的人气教授沈奕斐,为大家解读关于亲密关系的重要一课。
总有人说,婚姻是围城。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亲情?究竟亲密关系是爱情的一部分,还是爱情是亲密关系的一个分支?
人们通常将亲密关系看作“两性关系”。作为“把生活升华成学术,把学术翻译为实践”的“专业家庭研究者”,沈奕斐教授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梳理了亲密关系这个命题的理论基础和逻辑体系。
根据生物学家莫里斯的阐释,所谓“亲密”,即接近、建立联系和保持接触。在生物学看来,拥抱和牵手等身体接触是亲密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爱情,都需要有身体的接触。来一个“爱的抱抱”,或许就是刻在我们DNA里的“爱的密码”吧。
继而,沈奕斐教授为大家介绍了齐克·祖宾的爱情三部分理论和罗伯特•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祖宾认为,爱情由联盟和依赖、帮忙的倾向、独占和融合这三部分组成。这一理论亦可用来解读爱情和亲情的递进关系,爱情即是两个独立的个体逐渐变成“我们”、建立起共同体的过程。斯滕伯格的三角理论则解释了爱情的不同构成要素,包括亲密要素、激情要素和承诺/忠诚要素,三个要素就是爱情三角性的三条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爱情看作是一种超越理性的存在,它与性紧密相关,追求长长久久,是两个人的独占、依恋、联盟;而亲情则离不开血缘关系的羁绊,是作为家人长期共居而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是我们抵御外部风险的坚实堡垒。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感性是爱情与亲情中最大的魅力。家庭情景剧中亦常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既然如此,爱=不讲道理?其实,在长期的亲密关系中,恰恰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冲突和矛盾,这个时候更考验我们运用理性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沈奕斐教授总结道,在爱情和亲情中,感性和理性都是同时存在的,我们要做的事就是用理性为感性保驾护航,让感性为理性增加温度。
爱情也有其时代的脚本。曾几何时,爱情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放眼当下,“我爱你,但是我更爱我自己”。旧脚本可以理解为是传统社会的“缘分婚姻”,强调“外在性关系”,家庭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整体性强。新脚本可谓是现代社会的“爱情婚姻”,基于个体的选择,充满了激情与魅力,但是稳定性有所欠缺。
当今时代,我们追求更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因此最佳的理想型婚姻是缘分+爱情兼具的“现代婚姻”,即“命中注定我爱你”。在这样的理想关系中,既稳定又能保有激情,既能保护自我的独立性,又能有亲密的“我们”。然而在现实中,缘分婚姻和爱情婚姻这两种矛盾的模式真的可以融合吗?
这或许就是“今天爱情变难了”的源起。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沈奕斐教授还加入了中国社会“压缩的现代性”这个时代注脚:由于较快的社会发展节奏,不可磨灭的代际差异也成为亲密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爱情新旧脚本冲突”和“男女脚本冲突”叠加,怪不得我们常听到感叹:“爱情怎么越来越难了!”现实中,人们既希望获得爱情婚姻中的自主选择权,又同时也渴盼着缘分婚姻的稳定。随着新时代女性职场角色的极大转变,当代男性希望妻子是家庭事业两手抓的贤妻良母,而女性也同样期望丈夫可以既事业有成,又温柔体贴、在家庭中有所担当。
虽然爱情变难了,但我们仍然需要爱情。爱情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爱的本质是对他人产生好奇心并建立起连接,这个过程可以激发生活热情。沈奕斐教授说,“爱情是勇敢者的游戏”,这种勇敢指的就是走出舒适区、拥抱不确定性。
如何化解爱情和婚姻中的诸多挑战?沈奕斐教授开出了“认知调整”的三剂药方。首先,我们要理清自己的爱情脚本,不要出现双标和自相矛盾的状况。每个人都在重塑自己的爱情脚本,新旧脚本并无优劣之分,只有合适与否。其次,要分清你、我和我们的辩证统一。爱只给了你为某人做一些事的动力,并没有给予你控制他人的权力,现代亲密关系实际上是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关系,维持舒适的关系需要保证权责利一致。最后,还要处理好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差异。关系越亲密,差异问题越凸显。学会理解差异、欣赏差异,“没有优点缺点,只有特点”。从享乐型、互惠型到成长治愈型,每一次“恋爱课”都教会我们不断成长。
爱情可能走向婚姻,“孩子”也会走进新生的家庭。如何塑造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恰和处理爱情的亲密关系享有一致的底层逻辑。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沈奕斐教授同各位校友同事分享了关于如何做父母的心得体悟。
做好父母,首先要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差异。学校教育侧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是采用选拔机制的集体化教育,而家庭教育侧重情感支持和人格培养,是基于爱育机制的个性化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是培育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同样与时代变迁的背景相关,如今,传统的权威父母模式逐渐式微,新生代的孩子们也发展成为更具有个体独立性的存在。在此基础上,作为现代父母,我们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个体独立性,并且不断地去重新定位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
什么是合适的父母的角色呢?标题中列举了五个比赛场景中的角色:守门员是说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拉着孩子的手一起做,不能做的事情先防守好;慢慢地父母变成了教练,教会孩子做事的方法。后来,小朋友进入到高年级,我们连他/她的作业题都看不懂了,就做他的队友,需要什么就来支持。再后来,我们只要做好啦啦队,孩子就可以独立做得很好。再到有一天,也许是青春期,孩子希望同龄人来做啦啦队,我们就只需要坐在观众席了。以上,当然是一个简化的比喻,但是也告诉我们,父母的角色定位需要不断变化、不断迭代。
最后,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这个命题,沈奕斐教授也给出了亲子教育的认知调整药方:第一,理清教育脚本,不要既要又要,明明内心觉得父母要着重对孩子的人格塑造和情感知识培养,却在行动上只映照出对成绩的焦虑。第二,分清你、我和我们,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要强加自己的期待。第三,处理好个体差异,用不同的方法去适配不同的孩子。在此基础上,沈奕斐教授更是分享了“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的“武功秘籍”,即优势积累法:作为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发展及其所遇到的问题,但多观察、谨慎出手,一出手则见效。用好正面标签,让孩子在积累优势、踩着正确的步子往前走,实现快乐为先的家庭环境与培养正循环。
无论是爱情,婚姻还是亲子关系,甚至是工作关系,本质上都是和自己的关系以及如何和他人建立连接。不同的关系侧重面不同,力度不同。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沈奕斐教授通过两小时对亲密关系的解读和与大家的互动交流,让我们对亲密关系多了一分笃定,对爱情、婚姻和亲子关系的处理也多了一分从容。
让我们引用沈奕斐教授的祝语作结: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爱情的真正目的是让你踏上寻找真正自己的旅程,体验有趣的人生。
希望你能找到和你一起面对不确定的队友,让家庭成为风险堡垒。
希望你能带给孩子足够的爱,让TA充满勇气去面对这个不确定的社会。”
愿我们以开放之心,守护美好,连接彼此,从容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