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尚进:中美贸易谈判既有压力也是改革的动力

发布时间:2017-11-08      信息来源: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

刚结束不久的特朗普访华此前一直备受关注。外界普遍认为,此次“习特会”将定调新时代中美关系,并为未来扩大合作、管控分歧奠定基础。回顾中美建交38年,经贸合作一直被认为是两国关系的稳定器、压舱石。中美双边贸易额2016年超5000亿美元,是建交之初的200多倍。但贸易赤字等问题却是美国一直喋喋不休的话题。


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术访问教授魏尚进近日在第23届全美华人金融协会(TCFA)论坛上就中美关系的一系列话题发表演讲,他表示中美贸易谈判必然是一个充斥着博弈的过程,但除了谈判压力以外,它对中国的改革创新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对于“中国如何处理与美国政府的关系”这一问题,魏教授首先指出,当下的特朗普政府更加强调双边谈判,而非以前的多边谈判。因为就双边谈判而言,更能发挥美国作为大国的谈判优势。以前美国政府可能单纯就中美贸易的谈判涉猎不多,但在特朗普的执政风格下,中美贸易谈判及双边投资协议谈判可能有所突破。 由于特朗普政府的风格更多是交易型而非原则型,他会把一个谈判和另一个谈判捆绑在一起来做利益上的交换,在这点上,需要中国政府机智应对。


中美贸易影响这一核心争议问题上,美国政界、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出口令美国直接与中国产品竞争的行业的就业受到冲击,但这个分析并不足够全面。魏尚进教授认为,中美贸易并未导致美国整体失业率的上升,相反还促进了行业结构调整,使美国的就业人口从制造业向非制造业转移。但是,由于制造业的就业损失是直接的、易被察觉的,所以即使大多数美国人都从中美贸易中获益,可能仍有很多人不愿与中国贸易,因为这些人只关注贸易的直接冲击,而忽略了通过价值链生产渠道传导的间接影响,仍然产生了“从贸易中受到了损害”的错觉。


基于一个片面的判断从而推进对中美都不利的逆全球化,这是非常不明智的。美国应该客观分析中美贸易对双方就业的影响,全面认识中国出口造成的多重影响,让民众全面清晰地了解直接间接影响,这样才能准确地制定社会政策。


此次中美贸易谈判必然是一个充斥着博弈的过程,但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谈判事项是有利于中国发展的。一个很好案例是,美国一直要求中国加快负面清单管理,原因在于有了负面清单管理,企业可以在负面清单上的禁区之外做更多创新尝试。但是在中国很多时候是政府告诉企业哪些可以做,这样就会对企业构成限制。事实上,这个负面清单管理完全可以和中国想要改革创新的目标结合起来。


当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很快,就业年龄的人口却在下降,所以产业创新迫在眉睫,而产业创新又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中美谈判的过程中,美方可能会给予一些压力,但这压力可以成为中国改革的动力,推动中国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增加中国出口的附加价值,从而对双方今后长期合作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