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一、陈登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优化资源配置
发布时间:2019-11-19
信息来源:复旦金融评论
在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经济议题。从宏观经济学的增长核算视角来看,增加要素投入与促进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根本方式。一般而言,通过要素的大规模投入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但难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甚至与高质量发展本身背道而驰;而提升技术水平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提升技术水平可以通过推动技术前沿进步和优化资源配置这两种方式来实现。本文所聚焦的是第二种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其促进技术进步的逻辑是:将生产要素从效率相对较低的部门重新配置到效率相对较高的部门,这样即便给定技术前沿与要素禀赋不变,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将提升经济的整体技术水平,进一步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源配置的理想方式是,尽可能地将资源配给那些效率较高的生产主体。然而,由于现实制度、经济政策以及市场不完全等诸多原因,导致了实际资源配置偏离了其最理想的配置方式,这就造成了资源配置扭曲。比如,高效率企业因面临融资约束无法得到信贷支持,而低效率企业甚至是僵尸企业因预算软约束占据着大量金融资源。这势必降低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资源配置扭曲度量了现实经济运行效率与最优经济运行效率的差距,从而反映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
中国资源配置状况的“过山车”
在比较现实经济运行效率与最优经济运行效率差距的基础上,我们得出1998年至2013年间中国资源配置扭曲的平均数值为0.427。这意味着,在不改变既有技术前沿或者要素禀赋的条件下,仅通过优化既有资源在不同效率部门间的配置,就可以使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加总全要素生产率)在现有的基础上平均每年增加42.7%。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大的空间,优化资源配置是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通过观察1998年至2013年中国资源配置状况的动态演化模式(图1)可以发现,中国资源配置扭曲总体上并未得到改善。从特定时间区间可以发现:第一,资源配置扭曲程度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局部高位下降,此后4年一直在相对低位徘徊。第二,2003年左右资源配置扭曲程度则开始一路攀升,这与此时大量资源重新配置到效率相对较低的重化工行业有关。第三,虽然资源配置扭曲程度在2007年有所企稳,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恶化了中国资源配置效率,金融危机期间的资源配置扭曲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年份。具体而言,在金融危机冲击集中显现的2009年,资源配置扭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第四,与2009年相比,2010年与2011年资源配置扭曲程度有所下降,但却依然停留在高位,这也显示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冲击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第五,在进入“新常态”阶段的2012年与2013年,中国资源配置扭曲程度则有了较为明显地回落,这反映了该时期一系列结构性改革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正面影响。
资源配置扭曲归咎于谁?
中国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程度的扭曲,那么不同生产投入要素对资源配置扭曲的影响分别有多大?我们在考虑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对资源配置扭曲影响的同时,还进一步地考虑了能源要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高增长伴随着能源消耗的持续增加,能源要素对产出的影响巨大。2003年来,中国能源消耗迅猛增长,并于2010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充分彰显了能源要素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比较投入要素的趋势性特征可发现,尽管1998年至2013年间能源要素增长势头逊于资本要素,但却显著高于劳动要素(见图2)。此外,与资本和劳动相比,能源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的反应并不敏感,即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具有较强刚性。由此可见,能源要素已然成为考察中国资源配置问题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忽略能源要素,中国资源配置效率的测算结果精确度有限,进而与之相应的经济政策将存在偏差,不利于甚至是抑制经济增长。
我们将资源配置扭曲分解为资本、劳动、能源要素市场扭曲以及产品市场扭曲。结果显示,资本、劳动、能源等生产投入要素扭曲对总体扭曲的贡献率分别为43.8%、21.2%与36.1%,产品市场扭曲的贡献几乎为0。因此,总体来看资本要素市场扭曲是中国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罪魁祸首”。事实上,资本要素市场扭曲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由于制度和政策的原因导致资本价格在不同部门、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进一步观察1998年至2013年间资本、劳动、能源生产投入要素以及产品市场扭曲对总扭曲贡献率(见图3)可以发现,1998年至2013年间资本与劳动要素扭曲对总体资源配置扭曲的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产品市场扭曲的贡献率相对较为平稳,未表现出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从动态视角再次表明了将能源要素引入分析框架的必要性。
然而,与资本、劳动以及产品市场扭曲不同的是,能源扭曲的贡献率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并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逐步超过资本成为中国资源配置扭曲的首要贡献者。虽然其贡献率在2002年有所回落,但是2003年后开始持续上升,这也符合2003年中国重工业开始再度膨胀的事实。
资本与劳动扭曲对资源配置扭曲贡献率的下降表明,近年来消除要素扭曲、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在资本、劳动等传统关注的生产投入要素上已经初见成效。能源要素扭曲对资源扭曲配置贡献率的上升则意味着,在矫正资源配置扭曲的过程中,能源这一重要生产投入要素似乎被忽视了。
高效资源配置归功于谁?
中国幅员辽阔,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文化的以及政治的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分析各地区资源配置扭曲程度(见表1)可以发现,地区资源配置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能耗水平密切相关。
具体而言,中国资源配置状况的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特点(见表1)。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源消耗相对较低的地区,资源配置效率排名相对靠前,比如广东、福建与浙江分别位居前三。第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消耗较高的省份,资源配置效率排名相对靠后,比如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又如山西这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富煤、耗能大省更是资源配置效率最低的省份。第三,经济发展水平较为相似的地区能耗越高,资源配置效率越低。比如,广东高于北京,浙江高于江苏,吉林高于黑龙江。特别是海南,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能源消耗量非常低,资源配置效率远高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区。
同时,地区层面资源配置扭曲程度普遍小于国家层面(见表1),这是因为全国层面的资源配置扭曲除了包含地区内部资源配置扭曲外,还包含各地区之间资源配置扭曲。
我们建议,在改变资本要素的扭曲方面,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破除资本流动障碍依然是降低中国资源配置扭曲的重中之重。而在改变能源要素市场扭曲方面,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能源要素在产业和地区间的合理布局亦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