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专题五】范文仲:稳定币重塑全球金融格局丨灼见
发布时间:2025-07-04
稳定币的发展正在引发全球金融货币体系的结构性变革,中国香港稳定币政策创新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的机遇。当前,稳定币凭借高效支付和跨境优势实现爆发式增长,2025年全球市值突破2500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50倍,且市场高度集中,USDT和USDC占据86%份额,美元主导地位显著。
与此同时,全球监管框架加速形成,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和美国《GENIUS法案》相继落地,欧盟《MiCA》和新加坡法规也已生效,推动行业从无序扩张转向合规发展。非美元稳定币逐步崛起,如欧元稳定币EUROC市值突破2亿美元,日本三大银行试点跨境稳定币平台,多元化竞争初现端倪。
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布局稳定币市场。蚂蚁国际于2025年6月12日宣布,正在全球财资管理方面加速投资、拓展合作,将其AI、区块链和稳定币创新投入真实可靠的大规模应用。京东科技则通过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稳定币发行人“沙盒”监管测试,技术方案已进入支持多场景应用的第二阶段测试,首先应用于京东全球售港澳站结算场景。
对于当前市场格局,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特聘实践教授范文仲,对稳定币与全球金融格局之间的影响、贯联进行剖析。
稳定币对美元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格局影响多重
美元稳定币的先发优势、强大的网络效应以及美国在监管框架构建上的主导地位,使得美元稳定币将在短期内占据主导地位。目前,美元计价的稳定币占到了稳定币总市值的99%以上,其储备资产以美债为主。截至2024年末,泰达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美国国债规模高达1130亿美元,一跃跻身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之一。此外,美国通过监管框架的构建,试图将稳定币纳入美元体系。美国 GENIUS 法案要求海外稳定币与美元体系互操作,可能挤压非美元稳定币空间。美国财政部长在参议院稳定币法案通过时提到,到2030年,全球将会有3.7万亿至3.9万亿美元的稳定币流通量。若这些稳定币主要锚定美元,将进一步强化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从长期来看,稳定币对美元霸权的冲击将逐渐显现。稳定币为跨境支付提供了绕过SWIFT系统的可能性。传统跨境支付依赖 SWIFT 系统,通常需要1-5个工作日,手续费率高达6.35%。而基于区块链的稳定币实现了"支付即结算",到账时间压缩至10分钟内,部分场景手续费低至1美元以下。京东稳定币的沙盒测试显示,美元稳定币跨境支付成本可降至0.3%,中国香港到纽约的汇款耗时仅需8秒。这种效率提升可能削弱SWIFT系统的垄断地位,进而影响美元在国际支付中的主导作用。
欧日国家也在积极布局稳定币创新,数字货币竞争将成为大国博弈的新战场。2025年,欧元稳定币市场增长近30%,接近5亿美元,增速超过美元稳定币。DWS 计划推出的受监管欧元稳定币,以及Circle的EUROC稳定币的快速增长,表明欧元稳定币正在成为欧元国际化的新工具。日本三大银行联合推出"Project Pax"跨境稳定币转账平台,使用由SBI Holdings和日本交易所集团支持的区块链初创公司Progmat发行的稳定币,支持日元、美元和欧元等主要法定货币。
此外,稳定币的发展正在引发全球金融货币体系的结构性变革。一方面,稳定币推动了现实资产代币化(RWA)的快速发展。2024年现实资产代币化规模增长超过60%,达到135亿美元,这种趋势可能改变传统金融市场的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和交易效率。另一方面,稳定币发行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差异很大。某些风险管理能力薄弱的稳定币容易引发挤兑风险。若大量银行存款转为稳定币储备,中央银行的控制力减弱,将导致金融条件宽松、货币供给增加及通胀压力上升。
中国香港稳定币政策创新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于2025年5月30日正式生效,成为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发行的全链条监管框架。该条例将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为法币稳定币发行人设立发牌制度。《稳定币条例》允许发行与港元或离岸人民币(CNH)挂钩的稳定币,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路径。若成功试点人民币稳定币,可构建一条独立于SWIFT的人民币跨境支付通道,补充现有CIPS系统。
锚定人民币的稳定币在中国香港及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展现出积极势头。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联合启动了“跨境支付通”,实现内地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与中国香港“转数快”系统对接。该系统支持两地居民通过手机号码或银行账户,便捷办理人民币与港币的实时跨境汇款,覆盖薪酬发放、留学缴费等民生场景。上海期货交易所已开放16种期货合约外币抵押机制,未来如果人民币稳定币用于石油、铁矿石结算,预计单船货值可节省300万美元汇率成本,若稳定币在能源贸易中渗透率达20%,将推动人民币在国际原油定价中的话语权提升至15%。
尽管前景广阔,但人民币稳定币仍面临多重挑战。2025年5月人民币国际支付占比仅2.89%。美元稳定币占据95%市场份额,USDT在东南亚转账量年增217%,形成强网络效应。此外,地缘政治风险也不容忽视。美欧或将“中资稳定币”视为金融主权挑战,中国香港的政策创新将面临更大压力。
多层次、多角度推进人民币稳定币创新发展
基于中国香港的政策创新和市场优势,建议采取以下路径和策略,利用稳定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一是,支持多元化的人民币稳定币发行主体,包括银行、支付机构和科技公司等,形成多层次的稳定币生态系统。同时,鼓励不同类型的人民币稳定币发展,如完全抵押型和混合型等,以满足不同场景和用户的需求。
二是,积极推动人民币稳定币在跨境贸易、大宗商品交易、金融市场等领域的应用,扩大其使用范围和影响力。传统跨境电商收款需承担3%-5%换汇损失,使用人民币稳定币后,跨境支付成本可以降低 90%,结算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10秒。东南亚商家因汇率波动不愿接受人民币,但对1:1锚定人民币、秒到账的稳定币接受度超 70%。这种“内外双轮”驱动模式可使资本账户开放风险降低40%。
三是,在现有《稳定币条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针对人民币稳定币的监管细则,明确发行、流通、赎回等环节的监管要求,加强与内地监管机构的协调,建立跨境监管协作机制,确保人民币稳定币的合规性和稳定性。同时,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广人民币稳定币在区域内的应用,积极参与国际监管协调,不断扩大人民币稳定币在全球范围内的便利性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