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奇泽姆:创业需有激情和毅力,做得更好不如做得与众不同

发布时间:2019-05-05     

2019年4月25日,“复旦金融评论·智观堂”首秀——“推动大众创业创新,赋能经济行稳致远”论坛在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黄浦院区成功举办。论坛由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复旦金融评论、中信出版社、Y-CITY全球创新学院联合主办。


“复旦金融评论·智观堂”首秀


此次论坛特邀麻省理工学院(MIT)校董、美国硅谷知名风险投资人、哈佛商学院MBA、Y-CITY高级国际合伙人约翰•奇泽姆,上海INTEL机器人创新中心创业导师、摩伞独立董事池晓彬,掌门一对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翼,共同展望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把脉热点产业风口走势,前瞻创投行业发展未来,助推全球经济创新升级。


复旦泛海国金科研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高华声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科研副院长、金融学教授高华声出席论坛并担任论坛主持人。高华声教授指出,《复旦金融评论》由复旦大学出品,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和经济学院联合主办,自创刊起就承载着百年复旦的文化底蕴,肩负着金融经济学科的励精图治,寄托着主创团队“探索实践创新,引领时代变革”的雄心壮志。“复旦金融评论·智观堂”作为《复旦金融评论》推出的线下品牌活动,将不定期举办线下活动,邀请名家、大家分享智慧和远见。


分享创业“坑”与“经”,何时进行创业融资?



麻省理工学院校董、美国硅谷知名风险投资人 约翰•奇泽姆


论坛现场,约翰•奇泽姆根据自己的创业体会,解读“创业十步骤中的‘坑’与‘经’”。约翰•奇泽姆认为,创业道路如登山,对于登山途中所需的激情与毅力,都是创业路上不可或缺的。“激情让创业者保持解决问题的好奇心,毅力帮助创业者拥有突破障碍的持久力量,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


约翰•奇泽姆表示,在找到拥有激情和毅力的领域后,创业者应迅速将该领域的客户需求与公司资源匹配。“其中,新的技能和技术是最有利于创新的要素。”约翰•奇泽姆建议,创业者尽可能接触新的技术,并思考如何将这种新技术和不同的技术组合,寻找可以满足的客户需求。“做得更好不如做得与众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让你找到某一些细分领域中最好的解决方案,并让你有时间和空间成长起来。”


关于融资时间,约翰•奇泽姆不建议创业者在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就寻求资金,这样会给投资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并降低谈判力。“什么时候是合适的融资时机呢?我建议两类时间:一类时间是当投资人的风险明显降低的时候,另一类时间是当你大大增加盈利可能性的时候。”


把脉大众创业创新,如何判断创业周期?


圆桌环节,高华声教授邀请约翰•奇泽姆,以及上海INTEL机器人创新中心创业导师、摩伞独立董事池晓彬,掌门一对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翼上台对话,共同把脉大众创业创新。


上海INTEL机器人创新中心创业导师、摩伞独立董事 池晓彬


谈及当前的创业环境,上海INTEL机器人创新中心创业导师、摩伞独立董事池晓彬根据自己的创业体会“现身说法”。他表示,创业是有方法论的,相比更加崇尚原创精神的美国,中国的市场环境稍逊一筹。中国的原创一出来就会被争相拷贝,所以中国的创业者需要多元化发展——不光要把市场做得多元化,还要避免别人抢注。这种现象很普遍,不断挑战商业底线,是目前所有创业者都会面临的恶劣环境。


“教育的宗旨是教书育人。”池晓彬在谈到高校在创业中应该担任的角色时指出,怎么通过教育让更多的创业者有精益求精的创业理念,让创业成功来得更加实际,才是关键所在。但目前不少高校只热衷于站在创新创业的资本市场里面,想方设法运作资本是不可取的。


掌门一对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张


掌门一对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翼谈到对人才招募的看法时表示,一个企业的人才结构是呈梯形的,20%的人很牛,30%的人一般,剩下50%是新人。企业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高潜力人才上。高潜力人才可以帮助企业吸引更多人才进来,并在企业内部形成“鲶鱼效应”,带来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刺激新的想法产生和落地。


关于如何经历大浪淘沙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张翼认为,市场存在周期,一个好的创业者从创业第一天起就应该把它当作市场周期的低谷对待,把整个经济模型的运作,以及整个企业的运作做得很精细,稳扎稳打,才是在创业市场中立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