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东辉:全球股市大波动,中国资本市场如何战“疫”?

发布时间:2020-03-12     

点击图片,查看完整课程


2020年3月10日,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客座教授、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施东辉教授带来“复旦金融公开课”第六讲:中国资本市场战“疫”,深度解读疫情笼罩下的全球资本市场。本次课程在《复旦金融评论》官方抖音号、今日头条新闻客户端财经频道,腾讯新闻客户端财经频道、直播频道、开课频道、抗肺炎频道,凤凰网财经频道,百度APP财经频道、科技频道、直播频道,新浪网财经频道,界面新闻等平台直播,全网累计吸引逾150万用户在线学习。


3月9日,美国股市迎来“黑色星期一”,三大股指跌幅均超7%,触及熔断,引发全球资本市场震荡。施东辉教授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非常大。从中国股市和境外股市互动的关系来看,疫情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春节前到2月3日A股复盘,中国股市很恐慌,境外股市则认为‘与我无关’;第二阶段,中国资本市场涨起来了,我们认为可以把疫情防控住,与此同时境外市场也走得很好;随着疫情的全球蔓延,到第三阶段,中国股市依然平稳,但境外股市开始变得恐慌;从2月底开始到现在第四个阶段,我们看到全球股市都慌了。”


施东辉教授表示,目前全球慢慢进入一种债务通缩的境况,全球利率已降到了史无前例的低水平,货币政策的空间还有很大。最近市场的反复,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大家对于央行介入市场的期待。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施东辉教授指出,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阶段,未来发展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如果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引擎,那么资本市场就是燃料。中国要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改革的突破口就是以科创板来完善资本市场的基本性制度。


“整个中国资本市场还是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首先,要完善市场的制度,3月1日实行的新证券法是重要一步;第二,就是要通过市场的开放,引入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来拓展市场的深度;第三,形成合理的市场化机制,加大创新,通过不同的投资者、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的交易产品,促进市场的定价效力有效提升;第四,就是要通过注册制的改革,放开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的准入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