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金融评论》新刊上架!科技加金融:既助力增长,又添加韧性

发布时间:2020-07-08     



卷首语



魏尚进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术访问教授

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没有比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更能代表经济的创新亮点了。1999年正式上线的PayPal,本身就是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它为始于美国的互联网经济打下了不可或缺的线上支付的基础。紧随其后,2004年支付宝在中国诞生,通过担保交易等创新模式,解决了PayPal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痛点,为中国线上经济的腾飞铺好了跑道。时至今日,要是没有高效、安全、低成本的电子支付,消费者与企业习以为常的很多经济活动是无法想象的。


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如今早已不局限于电子支付领域,它已成为提高中国潜在长期增长率的抓手之一。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大大降低了从未有过交集或缺乏资源的企业之间交易的成本,也让众多原本无法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获得了发展的资金,扩大了它们的市场,带来就业与收入的增长。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冲击下,科技加金融又展示了其为经济添加韧性、降低波动的特性。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协助线上消费,在抗疫过程中部分抵消线下消费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抗疫后期,健康绿码加强数据追踪,为经济复苏做出贡献。


我们看到,疫情从供求两端破坏了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在不少领域对需求的破坏大于供给,对消费金融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原有市场业态面临重构。数字科技却看到机遇,探索了扩大精准赋能消费金融业务(沈建光,《激发数据要素价值贡献,赋能消费金融转型升级》)。包括电子消费券、电子钱包在内的金融科技能够缓解消费者在储蓄、投资和消费之间转换的约束,通过使消费回暖,让经济复苏,甚至超越往昔(刘庆富等,《金融科技促进消费:从经济学逻辑到现实路径》)。


同样,蚂蚁金服与微众银行等先行者在线上银行通过降息、续贷等有效手段,在疫情期间帮助有现金流动性困难的小微企业渡过难关。金融科技企业利用现金流数据、在线客户评论和其他数字化指标来生成信用评分,然后基于这些评分向中国数百万的小微企业发放无抵押贷款,而此前这些企业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通过金融科技对有借款需求的企业进行财务风险分析、道德风险分析,都可以做得比较精确而且成本很低。技术与高速计算也使审核成本大大降低。


金融与科技的结合也是支持扶贫、普惠经济的一支生力军。我观察到,蚂蚁金服贷款业务早期专注小微电商,但自2018年起用金融科技做贷款又有两项创新。首先,金融科技也可以给非电商贷款。假设路边小摊的营业情况参差不齐,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收取客户的情况,网商银行或微众银行就可以根据其现金流增长情况与稳定程度判断企业优劣。类似于对网络商户的判断,金融科技对线下店铺也可以做风险与收益判断。如果这些企业有资金需求,就可以通过金融科技给它们贷款。其次,金融科技企业可以与传统商业银行合作,为商业银行介绍、推荐它们通过大数据与计算发现的优质、风险可控,且有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


在中国经济达到中高等收入水平的今天,劳动力成本已经高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此由科技创新辅之以资金配备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源泉。科技创新不能只依赖大企业,最近20多年的许多重要发明创造都来自缺乏自有资本的小企业或个人,比如阿里巴巴、腾讯、Facebook、SpaceX。大量研究表明,相对于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高科技企业和依赖外部融资的企业有正向激励作用。因此,资本市场的创新是决定科技创新速度的重要变量之一。


科创板诞生及时,但还不够。全面试点注册制能促进科技企业的发展,资本市场需要不断创新。在疫情这一特殊情境下,中国更需要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动去杠杆增加直接融资,进一步降低科技企业上市的门槛。不久的未来,优秀的科创公司能得到资本市场更有力的支持和更宽广的退出渠道。


金融科技及其在商业场景的运用,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领域之一。但科技加金融可以发挥的潜力远超金融科技本身。科技加金融对提升百姓生活质量、企业增长、经济体与社会对冲负面冲击的韧性,已经初现闪光的端倪,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术访问教授

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本期目录


封面专题


沈建光:消费金融的短“危”长“机”

消费金融行业在本次新冠疫情冲击之下,既有短期之“危”,又有长期之“机”。


邵宇、陈达飞:狂热、泡沫与崩溃:科技革命中的金融资本

过去10年里,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量化宽松与零利率政策催生了风险资产价格泡沫。


张纯信、宋思齐:数字人民币:中国经济复苏和未来全球经济领导力的关键

数字人民币将极大驱动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使中国摆脱疫情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开启复苏进程,并在未来成为全球无可争议的经济强国。


高华声:大历史下的金融创新:北宋交子沉浮

四川交子的案例告诉我们,即便有了足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没有金融基础设施的支持,金融产品的创新还是逃不开失败的结局。


丛林、王国俊:人工智能如何突破“黑箱”?——对于大数据分析和资管行业的赋能

以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商业大数据,实现投资组合管理优化。


刘庆富、林建军:金融科技促进消费:从经济学逻辑到现实路径

包括电子消费券、电子钱包在内的金融科技能够缓解消费者在储蓄、投资和消费之间转换的约束,通过使消费回暖,撬动经济复苏。


王佳:资本市场如何支持“硬科技”企业?

硬科技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使经济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入创新驱动,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洞见


伊恩·贝格、钱军:这一次,有何不同?——新冠肺炎疫情后经济复苏的形状

在最乐观的情况下,一旦解除疫情封锁,世界将恢复趋势增长。但较为悲观的预测下,短暂的复苏之后会是长期的衰退,或者说这次疫情的暴发会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空间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些国家经济复苏的起点会更低。


包特、宗计川:放宽涨跌停是一个好主意吗?——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观点

虽然涨跌停是正常的市场调控和稳定手段,但太窄的涨停或跌停限制确实会影响市场的价格发现,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心理参考点,使得负面预期更容易自我实现,甚至将个股风险放大为系统性风险。


朱蕾、罗楚惟:财报夏洛克——从瑞幸咖啡造假说起

金融市场的价值在于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优化资源配置,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公开信息正确可靠的基础上。应对财务造假,需要机构、市场、政府三方共同协作,提供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才能最大程度地构建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


孙谦、孙翔宇:中国股市开放的目的何在?

沪(深)港通增加了对港股的需求,对巩固并提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所帮助,但这不应是开放A股市场的主要目的。


马畅、约翰·罗杰斯、周思力:以史为鉴,传染病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面对全球传染病危机,各国政府应适时调整经济及贸易政策,尤其要增加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财政支出。


邬展霞、王旭、须崇杰:房产税能否替代“土地财政”?

房产税是逆周期最好的税种选择,在中国经济转型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房产税制的改革应该尽快扩大试点范围逐步稳妥推进;在低房价地区,房产税可能还无法成为地方税收收入的主体,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强化依赖于房产税以外税收体系的共同建立。


对话


张纯信:区块链如何颠覆金融行业?——对话格雷格·斯维

区块链技术相对传统金融的实质飞跃是降低来自数据的风险,为市场注入透明度和可审核性,识别并解决系统性风险。


高华声:三栖经济学家的身份图谱——对话邵宇

跳出数理模型的单一框架,以动态视角融合人文关怀于现代经济金融研究。


FRC前沿


张纯信、宋思齐、王振华、齐超颖:数字革命重构全球金融体系

价值的数字化代表着下一场数字革命,这场革命将释放前所未有的可替代性和流动性,给数字金融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根本性的颠覆。


感谢各位读者对《复旦金融评论》的关注与厚爱。作为一本金融经济学公共刊物,《复旦金融评论》已经走进第三个年头。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向着汇聚金融经济学界、业界、政界名家鸿儒,立足前沿学术、政策、实务,传播大师级真知灼见的方向不断努力。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https://fisf.fudan.edu.cn/f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