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畅教授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采访,深入分析全球经济承压现状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2-10-12     

金融危机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并行。面对潜在的经济衰退,各国可以采取什么应对措施?近日,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副教授马畅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采访,深入分析全球经济承压现状与对策,一同接受采访的嘉宾还有Milken Institute首席经济学家William Lee博士,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全球化和发展战略司司长Richard Kozul-Wright。


马畅教授在采访中表示,世界经济正经历着非常特殊的时刻,经济软着陆的梦想似乎不太可能发生。首先,疫情期间的大放水导致很多国家现在面对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其次,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地缘政治危机加剧全球经济困境。第三,全球气候风险仍在不断增加。第四,一些地区已经出现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动荡的迹象。“我们现在面临众多复杂的冲击,其中每一项都会对世界经济造成破坏性的影响,这也使得政策制定者的工作极具挑战性。”


面对风险与冲击,不同经济体正在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马畅教授纵观全球经济分析表示,美国当局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一样,正在使用货币政策来解决高涨的通货膨胀问题;而英国正在讨论最新的财政计划来应对高通胀;以中国为代表的部分亚洲国家实际上正在放松货币政策以解决国内问题。总而言之,当前不同的国家面对不同的经济状况,所以他们必须采取不同的政策来解决自身问题。同时,马畅教授强调,“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将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到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市场。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元是占主导地位的货币的全球金融体系之中,每当美联储加息时,就会产生溢出效应,通过资本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流动影响新兴市场,制约新兴市场国家实施货币政策的空间。”因此,马畅教授建议,各国决策者应该更加开放地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使用,进而解决国内经济问题。


美联储不升息,高通胀难以遏制;美联储升息,将会对其他国家产生溢出效应。面对这个两难困境,马畅教授指出,美联储实际上只会对美国国内经济问题负责,即遏制通货膨胀和实现就业最大化。但从另一方面,我们共存于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美国加息的溢出效应会影响新兴市场国家,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受到的损害也会反馈回到美国。所以,各国央行之间的政策协调也非常重要。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让各国央行坐在一起共同面对现有问题,协调各方权益,加强多边合作,是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里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