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军教授在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作大会发言,高度聚焦健全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发布时间:2023-01-14     


钱军教授表示,协调推进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以金融“活水”激活创新“活力”,是上海推进科技创新的一大特色和显著优势。统计数据显示,上海高水平科研成果、海外人才吸引力等领域排在国内前列,但科创企业活力不足,尤其是缺少全球和全国的领军科创企业,成为科创中心建设的一大短板,这既有产业和企业的原因,也有金融支持不够的问题。上海金融要素齐全,市场完备,但服务科技创新仍需进一步发力。


一是创投机构作用发挥不够。有着全球视野和投资经验的PE/VC机构不仅提供融资,还可通过整合全球资源扶持和培育科创企业成长,但目前上海活跃的创投机构偏少,并且2022年国内股权市场尤其是外资创投活跃度明显下降。


二是国资创投基金作用发挥不够。上海国资力量雄厚,已建立包括支持早期初创企业在内的诸多产业基金,但市场化运营和管理机制不足,导致国资使用效率不高。


三是资本市场作用发挥不够。资本市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最重要的优势之一,上海86家已上市“小巨人”企业上市后表现印证了资本市场的扶持作用,但去年以来,资本市场整体低迷,影响投资信心。



为此,钱军教授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发挥风险投资机构对早期科创企业的支持作用。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投相关的法治环境建设,促进创投机构运用可转换优先股等模式与初创企业发展深度绑定,通过创业者收入与现金流绑定、分期融资等,加强投资者保护的同时强化初创者持续做大做强企业的激励。为更好提振市场预期,建议进一步明确对科创方向创投资本的“绿灯”监管原则。


其次,发挥国资创投基金对科创型中小企业的支持作用。国资产业基金应建立市场化的项目投资评价体系和基金管理团队的市场化薪酬制度,重点探索非控股投资和母基金运作等模式,多渠道吸纳资金并配以市场化投资运营,全面提升上海国资的运作效率和投资回报率。针对近期成立的“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应进一步明确对“专精特新”等科创型中小企业适当倾斜,并鼓励银行为成长期科创企业发放“选择权”贷款。


第三,发挥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长期支持作用。针对科创企业发展周期,建议依托A股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市场支持更多科创企业上市,并鼓励已上市企业加强资本运作,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建议监管部门完善上市公司并购的相关制度设计,降低科技领域的并购限制,促进更多的未上市科创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多元化退出。





2023年1月12日下午,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举行专题会议,分为“着眼‘四个放在’,先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规律”“坚持稳中求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努力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强化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城市软实力”等六个方面。钱军教授在“着眼‘四个放在’,先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规律”专题会议上积极建言。他提出了关于上海如何通过发展新能源、高科技先导产业提升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三方面想法。


第一,新能源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上海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各种数据,如保有量、销售量,在全球都有一定的竞争力。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目前上海至少有两个龙头企业:一个是上海特斯拉,是外企;另一个是上汽,是国企。在很多其他产业,上海都是三架马车齐驱,除了外企和国企,第三驾马车就是民企。这几年,中国多家民营新能源汽车企业,不但产量增加非常快,服务质量也很有竞争力,比如比亚迪。也就是因为比亚迪这类民营企业迅猛的发展态势,迫使特斯拉去年大幅降价。从产业结构完整性角度,建议上海考虑引入培育更多民营企业的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国企、外企、民企三类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可以保证上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国际竞争力。


除了汽车整车,产业上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电池,排名靠前的也是民营企业,他们的总部也不在上海。在政策支持上,去年底,新能源产业国家层面补贴基本退出了。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新的支柱行业,鉴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尤其消费的不确定性,我们建议保持和增加地方性补贴。比如绿色牌照对上海市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建议今年可以延续。



第二,关于芯片和集成电路等高科技行业。这些行业目前面临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卡脖子”问题,尤其是2022年下半年美国通过了芯片法案,目的就是全面打压和封锁芯片等高科技行业。中长期,我们肯定是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实现国产化,现阶段还是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推迟和降低《芯片法案》负面效果。上海应该打造一个芯片产业的朋友圈,国际生态的合作链,保证在一段时间里不会发生断链情况。


第三,谈及产学研一体化,关键是两方面:一是原创技术。上海市政府在这方面投入非常大,引入国际科学家、引入实验室,加上上海本地高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相信未来一段时间里面,原创科技一定会源源不断的涌入。但是要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靠企业,尤其应该培育一大批有创新力的中小企业。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经验,以企业为核心,给予一系列的支持。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可能培养出上海自己的“华为”这样的领军企业。


上海两会期间,钱军教授(后排左二)与部分复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合影


随着我国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政策,国内经济整体呈现复苏势头。2023上海两会期间,钱军教授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资本市场复苏将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去年我们充分见识了很多不确定性,看到了地缘政治对全球能源市场,对供应链,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市场的承受度和应对能力也是在提升,所以今年这个影响肯定是相对较小的。”钱军教授预测在春节前后,就会开始经济活动的全面复苏。


资本市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最重要的优势之一,上海86家“小巨人”企业上市后的表现印证了资本市场的扶持作用。钱军教授认为,上海金融要素齐全,市场完备,但服务科技创新仍需进一步发力,建议上海要健全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钱军教授建议,发挥风险投资机构对早期科创企业的支持作用;发挥国资创投基金对科创型中小企业的支持作用,进一步明确对“专精特新”等科创型中小企业适当倾斜;发挥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长期支持作用,依托A股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市场支持更多科创企业上市。


2023上海两会期间,民建上海市委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建议》中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特别关注四大方向:一是探索大幅度提升上海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二是依托临港新片区加速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三是重点推进上海全球金融科技和数字金融中心建设;四是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碳交易、金融和定价中心建设。聚焦提升资本市场国际化水平,民建上海市委建议,上海资本要素市场要做好鼓励迎接中概股回归的准备工作,建议科创板探索进一步对标纳斯达克,保证中概股回归时可以保留在境外市场享受的一些特殊待遇。同时建议上海金融基础设施探索通过并购国际前沿的数据和技术服务公司等,提升金融基础设施本身的业务能力和业务国际化程度。


钱军教授深度参与《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建议》撰写,他在会议间隙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说,进一步提升上海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还需要利用临港新片区制度优势,加快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打造包括股权类资产在内的,使用离岸人民币等多币种的多元化资产平台。


钱军教授还呼吁,上海要持续依托在金融和相关产业领域的优势,推动上海成为全球数字金融中心。具体而言,要通过交易推动大数据要素的价值被更好地挖掘和分享,同时,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推动、规范数字资产的定价和发行。

如何加快绿色金融中心建设也是今年两会的热点。民建上海市委提交的《关于上海打造国际绿色金融中心的建议》中提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中心方面可以发挥上海的优势,参与到国际绿色合作等绿色发展业务中去。建议进一步加强绿色技术标准的国际协调,充分发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相关交易平台的优势,构建绿色投融资体系,为上海打造国际绿色金融中心提供基础要素流动的市场。同时,建议上海先行先试,明确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信息披露义务,创新思路率先建设绿色资产管理中心。


对此,钱军教授呼吁,接下来上海需要重点拓展绿色金融,进一步拓展以碳市场(包括现货和衍生品在内的多种产品)为基础的绿色金融体系,加快国际碳交易、金融和定价中心建设。


政协会议期间,钱军教授(后排左四)与部分复旦政协委员合影


*本文综合编辑自“上海发布”官方公众号、“上海民建”官方公众号、“复旦统战”官方公众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上海证券报、上观新闻、东方网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