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对手or合作伙伴?用创新思维透视ChatGPT——四月员工课程开讲

发布时间:2023-04-18     

在ChatGPT快速完善和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利用ChatGPT服务工作?ChatGPT的发展前景如何?我们会被取代吗?ChatGPT将在哪些领域实现应用?


与科技同行,需要我们深入了解科技、正确对待科技、合理运用科技。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邀请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张军平教授带来四月员工课程,从ChatGPT的历史、现状与局限等方面帮助大家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内核与前景,助力同事们用前沿视野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开拓工作的新领域。



课程主题聚焦ChatGPT的历史、现状与局限


张军平教授首先介绍道,ChatGPT已经在绘画、论文写作、标准化考试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不逊色于人的成绩。最近问世的ChatGPT4更具备了多模态能力,允许用户输入文字和图片指令;Meta公司推出的SAM模型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完成图像分割;微软公司的NewBing则可以在用户指令下自主完成编程任务。随之带来的是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担忧:该不该跟进?不跟进会不会落后?跟进后能不能胜出?


在ChatGPT的运行原理上,张军平教授通过《象棋的故事》等生动形象的例子讲解了ChatGPT顺利运行背后的数据标注、生成对抗网络和注意力模拟等原理。



其次,从GPT3到ChatGPT实现了决策能力到的快速跨越。通过代码预训练和“思维链”的加入,ChatGPT也具备了和人类一样的“逐步思考”的能力,能够探索更多人类认知的模糊领域。此外,人工智能还具备了类似人类灵感的涌现能力,并且能够承认错误、不断修正以得出正确答案。


基于良态化、隐结构、大脑模仿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人工智能已经实现了“端到端的革命”,这一飞跃将对人类分工模式带来巨大影响。计算机行业的准入门槛将大大降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都能学习编程;行业间、学科间、学历间将呈现差距缩小的“拉平效应”;简单易重复的工作将可能最早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张军平教授指出,需要想象力、创造力的工作短时间内不会被人工智能占据,人工智能还无法创造出有关回忆和留白的艺术。


除此之外,ChatGPT目前还存在逻辑推理、事实性错误、有偏见的回答、不具备在线学习能力、易遭到攻击等局限性。在认知方式上,人工智能与人类大脑依然存在许多不同,例如ChatGPT不具备感知能力,必须依靠语言才能运行;而人类在习得语言能力之前就已经具备感知智能。


最后,张军平教授与员工们分享了自己对于人工智能前景的思考。他指出,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将智能简单化、转为预测问题的阶段,过分依赖于算力和资本,因此在应用领域必然成为一种资本导向的“舌尖上的人工智能”,而对于市场变现前景较小的领域,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则不愿意涉足研究。张军平教授认为,解决目前问题的一个可能的折衷办法是努力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合作,利用双方的优势实现“混合智能”的新发展。


问答环节中,张军平教授对于员工们对ChatGPT日常使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例如,使用ChatGPT进行工作业务相关的文书写作可能涉及内部资料泄露问题;由于目前的开源限制,使用英文关键词指令能够得到比输入中文关键词指令更加准确的结果等。


近两个小时的讲座让员工们在张军平教授生动的讲解中深入了解ChatGPT的研发历史、运行内核、局限性和发展前景,对于合理高效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完成工作的路径和方式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今后,复旦泛海国金还将始终与科技同行,与发展同行,努力探索创新工作模式,点亮智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