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毅教授受邀出席中国金融学会2023年“经济金融学术前沿”系列研讨活动,聚焦数字金融的创新与监管 | 资讯

发布时间:2023-07-07     

2023年5月30日晚,中国金融学会2023年“经济金融学术前沿”系列研讨活动之三“大科技信贷的创新与监管: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顺利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金融学会、北京大学、中国金融论坛共同举办,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复旦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毅受邀出席会议并带来高水平学术汇报,分享了他关于数字金融的新近研究成果。出席本场研讨会的还有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学术院长熊伟,国际清算银行经济学家邱晗,德国哈勒大学与哈勒经济研究所助理教授李想等。
黄 毅
复旦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毅教授主要关注数字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黄毅教授指出,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是通过数字支付发展来促进数字金融发展。全球数字金融的经验的总结:数字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较强的信息优势,可以基于用户的数字足迹提供金融服务。

通过分析阿根廷的微观数据后发现,以大数据和机器学习为基础的数字金融信贷模型在判断违约概率时,相比传统金融征信系统表现更好;使用数字金融可以提高商品销售的增长率、多样性和销售额的增长,换言之,在阿根廷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会提高企业业绩。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提高了小微企业的绩效。

黄毅教授指出小微企业普遍成长困难、生存率低、体量小、收入不稳定、缺乏长期客户等问题。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小微企业没有可抵押的资产或者合格担保人,借款额很小且非标准化,满足长尾客户融资需求的边际成本较高,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大数据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因为数字金融公司拥有大数据和另类数据带来的信息优势,包括交易、支付、个人其他个人特征,特别是个人行为信息,可以减少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个体风险。数字金融还能解决传统金融(信贷员模式)的一对一的问题,依靠机器学习等算法来提高信贷效率。

黄毅教授指出,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在于,传统金融非常看重抵押品或担保人,而数字金融公司对信息的收集、处理、验证、分析、储存信息的成本显著降低,实质上使用信息替代了抵押品,大大降低了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简言之,数字金融公司利用商业平台海量大数据从事金融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是来自于支付等商业场景(数字生态)带来信息成本。

雷曜副所长认为黄毅教授的研究结论令人印象深刻,所研究的问题非常具有挑战性,给出的研究框架也能给大家很多启发。

本文来源:未名湖数字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