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oph Nedopil:创新推动转型,中国“绿色金融”框架有待向更多行业拓展

发布时间:2022-07-30     

“我深信,中国一定会成为有创新力的绿色发展的引导者。”7月30日,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绿色金融与发展中心主任Christoph Nedopil(王珂礼)在“2022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表示。



他指出,这周发布的一个研究显示,中国四十年之后的绿色金融总量可以达到44万亿。中国现在在绿色金融方面,已经作出了非常多的收益,有很多创新工具的出现。金融体系是非常新的方向,中国从2016年开始起步,建立起了绿色金融的体系。


中国绿色信贷是从12年开始的,从那时起我们有全新的绿色指南,基本上在2022年8月份的时候可以达到13万亿。2021年,非常多的绿色债券的发行,支持清洁能源清洁煤的发展。到了5月底,规模得到了很大的增长,这些数字听起来非常乐观,但是这只是代表中国2%的债券市场。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中国和联合国共同开启了最新的全球第一个ESG项目,我自己也参与到这个项目。当然,我们会有很多试点,会涉及到不同的方方面面,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有很多项目也在进展中。我们知道,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海外投资者,尤其沿着“一带一路”的倡议,作出了非常多的和绿色金融相关的投资,不仅仅是在交通方面。


面对双碳目标,要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现在的目标是要减少碳排放,但是现在出现一个矛盾,即便在中国看到非常多的绿色金融创新的努力,我们会发现,2019年到2021年疫情期间,经济仍然增长,但是碳排放也出现增长。尽快减少相关的排放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在气候变化方面,可能有25%的GDP会受到影响。


这里面有什么挑战呢?我们需要持续性支持一些绿色金融发展,尤其是化石燃料转型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应对其中的风险,是缺乏公共分析的。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创新就很重要。我想重点强调几个我觉得可能有所帮助的方面,不仅仅可以通过绿色的方式解决金融的问题。在市场上有很多资金,只不过配置不到位,我们从并不契合的红色领域向绿色领域转型,这是中国非常擅长的。


比如,在“一带一路”项目当中,中国就有很好的像“红绿灯”体系的技术解决方案,通过企业界、公共机构,通过财政的支出、补贴、投资等支持这方面的发展,公共机构必须要引领行业发展,而不是落后于行业的发展。



相关的框架,也要涉及到更多行业,并且促进绿色发展。ESG披露在所有公司当中也要进一步提升并展开,应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发展。绿色创新,尤其在电业、交通和能源领域的公司。


还有全球范围内的标准统一,中国需要的很多资金多是由中国人投资主导的,但还有很多投资人都感兴趣,就是对技术的应用,无论是报告验证上还是信息披露上,都很重要。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不同的监管方,中国内部和国际的监管方进行标准的契合,我深信,中国一定会成为有创新力的绿色发展的引导者,尤其是现在这段充满挑战的时间里,我们必须要在短期内对它驱动,获得短期效益的同时,也要有更多机会发展绿色金融,希望有更多适合未来的就业机会,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


我想集中讲一下跟大家说的框架,去年我们会说做什么呢?会说十年前我们愿意做什么呢?绿色发展是重要的议题,我们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之前做了很多,我们希望现在也做得更多,不要再等下去了,要抓住机会,让现在这些成为现实。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嘉宾,先生们、女士们,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活动。我怕继续说中文可能有点搞笑,说英文可能比较高效。


我真的非常希望能够亲身来到美丽的青岛,我刚才听到杨先生所说的绿色金融革命,我一开始也听到了步总的致辞,非常高兴能够在这两位嘉宾之后跟大家沟通。看到各位尊贵的嘉宾和各位听众,都来到这里和我们一起讨论绿色金融的问题,所以我也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会议。


这周发布的一个研究显示,中国四十年之后的绿色金融总量可以达到44万亿,绿色金融转型面临着比较大的风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我们面临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大部分情况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现在在绿色金融方面,已经作出了非常多的收益,有很多创新工具的出现。金融体系是非常新的方向,中国从2016年开始起步,建立起了绿色金融的体系。


我们也知道,绿色信贷是从12年开始的,从那时起我们有全新的绿色指南,基本上在2022年8月份的时候可以达到13万亿。2021年我们看到非常多的绿色债券的发行,支持清洁能源清洁煤的发展。到了5月底,规模得到了很大的增长,这些数字听起来非常乐观,但是这只是代表中国2%的债券市场。


在上个月,中国发起了蓝色债券,这对青岛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这个发债受到了青岛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支持。刚才杨先生也说到,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中国和联合国共同开启了最新的全球第一个ESG项目,我自己也参与到这个项目。当然,我们会有很多试点,会涉及到不同的方方面面,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有很多项目也在进展中。我们知道,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海外投资者,尤其沿着“一带一路”的倡议,作出了非常多的和绿色金融相关的投资,不仅仅是在交通方面。


面对双碳目标,要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现在的目标是要减少碳排放,但是现在出现一个矛盾,即便在中国看到非常多的绿色金融创新的努力,我们会发现,2019年到2021年疫情期间,经济仍然增长,但是碳排放也出现增长。尽快减少相关的排放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绿色金融体系,央行也是其中重要的相关方,在气候变化方面,可能有25%的GDP会受到影响。


这里面有什么挑战呢?我们需要持续性支持一些绿色金融发展,尤其是化石燃料转型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应对其中的风险,是缺乏公共分析的。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创新就很重要。我想重点强调几个我觉得可能有所帮助的方面,不仅仅可以通过绿色的方式解决金融的问题,在市场上有很多资金,只不过配置不到位,我们从并不契合的红色领域向绿色领域转型,这是中国非常擅长的。


比如,在“一带一路”项目当中,中国就有很好的像“红绿灯”体系的技术解决方案,通过企业界、公共机构,通过财政的支出、补贴、投资等支持这方面的发展,公共机构必须要引领行业发展,而不是落后于行业的发展。


相关的框架,也要涉及到更多行业,并且促进绿色发展。ESG披露在所有公司当中也要进一步提升并展开,应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发展。绿色创新,尤其在电业、交通和能源领域的公司。


还有全球范围内的标准统一,中国需要的很多资金多是由中国人投资主导的,但还有很多投资人都感兴趣,就是对技术的应用,无论是报告验证上还是信息披露上,都很重要。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不同的监管方,中国内部和国际的监管方进行标准的契合,我深信,中国一定会成为有创新力的绿色发展的引导者,尤其是现在这段充满挑战的时间里,我们必须要在短期内对它驱动,获得短期效益的同时,也要有更多机会发展绿色金融,希望有更多适合未来的就业机会,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


我想集中讲一下跟大家说的框架,去年我们会说做什么呢?会说十年前我们愿意做什么呢?绿色发展是重要的议题,我们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之前做了很多,我们希望现在也做得更多,不要再等下去了,要抓住机会,让现在这些成为现实。


谢谢。


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财经》杂志、《财经》智库承办的“2022青岛·中国财富论坛”7月30日-31日在青岛举行,论坛聚焦“新发展格局下的财富管理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