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深度思考(一)】“对等关税”的双重谬误:一场贸易政策的荒诞剧 | 灼见

发布时间:2025-04-08     

4月2日,美国将关税武器化,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此举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巨震。

究竟何为“对等关税”,为何市场反响如此剧烈?美国的这一政策又会引发哪些连锁反应,股市、金价、汇率等未来走势如何?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的教授们带来深度思考。首篇文章由《复旦金融评论》主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魏尚进教授从“对等关税”之错谈起。

 

特朗普总统特意选在愚人节的次日正式启动关税巨涨,显然不愿让世界认为他的“对等关税”是个疯狂的主意。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成功了。

 

什么是“对等关税”?

所谓“对等关税”名不副实。比如,韩国与美国签有自贸协定,对多数美国商品实征零关税,却将面临美国25%的关税;中国香港地区作为WTO认定的单独关税区,对来自美国(以及其它地区)商品完全零关税,如今却被美国加征约75%的关税。

白宫公布的“对等”关税公式如下:对某国的关税税率取10%或“0.5×k*”中的较大值,其中k*是美国政府单方面认定的“该国对美综合关税率”,计算公式是该国2024年对美贸易顺差占其对美出口额的比重。如果一国对美国有逆差(英国),它就会面临10%的美国关税。如果一国对美国有很大的顺差,其顺差额是其对美出口额的60%,那么它将会面临美国30%的关税。

美国贸易代表处公布的“对等关税”的解释,通过援引学术论文来佐证关税公式中的特定部分,特别是关于美国关税提高将导致进口价格上涨幅度,以及既定进口价格上涨将导致进口量下降程度的论证,从而造成公式科学严谨的假象。然而,这些讨论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幌子。

 

“对等关税”错在哪?

“对等关税”存在两个致命错误。

该政策的第一个根本性错误在于其基本概念:白宫的公式认为,美国整体的贸易逆差或针对某个外国的双边贸易逆差完全是由贸易伙伴的贸易壁垒或其他不公平贸易行为所致。与此不同,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表明,任何国家的贸易失衡(也就是出口与进口有区别)都起源于其国民储蓄与国民投资之间的差额。比如,韩国对美贸易顺差反映了其国民储蓄超过国民投资;美国贸易逆差则反映其储蓄相对于投资的不足。事实上,许多与关税或非关税壁垒无关的因素都可能改变一国的储蓄—投资缺口,从而改变贸易逆差的值。例如,美国在得克萨斯州发现新的大型页岩气田, 那会调高美国居民对未来财富额的预期。当美国老百姓觉得自己变富之后,虽然更高的收入要过一段时间才发生,但他们马上会提高消费(也即降低储蓄),也会提高对油气的投资。这种情况自然会扩大美国与多数贸易伙伴的贸易逆差。然而,按照当届美国政府的逻辑,此类情况下贸易逆差的扩大,竟被归咎于外国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加剧。

这一逻辑在其他方面同样站不住脚。以服务贸易为例:美国对中国、欧洲等众多国家长期保持巨额顺差。若按美国政府的逻辑推演,这种顺差理应归咎于美国自身的大规模不公平贸易行为,而非其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显著比较优势。

该关税公式的第二个错误在于,其假定提高关税只会减少美国进口,而不会显著影响出口。这一假设在两个方面存在严重谬误:首先,贸易伙伴可能采取反制措施。例如,中国已宣布将对美国进口商品全面加征34%的关税,以回应美方对华商品的新关税。这自然会消减美国今后的出口。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即便贸易伙伴不采取反制措施,美国出口仍将下滑——这一点显然未被总统及其幕僚充分理解。鉴于当前美国失业率处于低位,其各类生产要素已被充分利用。在新关税保护下,那些目前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也即竞争不过进口产品的美国企业)若要扩大生产,唯一途径就是从其他具有竞争力的美国企业(包括出口企业)争夺人力与资金资源。其必然结果是:美国进口减少的同时,出口也将同步萎缩。这个逻辑,在国际贸易文献中被称为“勒纳对称定理”,它清楚揭示了为何在“解放日”实施的高关税将导致美国进出口双双收缩,从而难以如公式预期那样改善美国贸易逆差。事实上,特朗普政府首任期对华加征高关税后,中美双边贸易(进口与出口)规模明显缩减,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却未见实质性改善。

若想通过关税“解决”贸易逆差问题,唯一方法是将税率提高到荒唐高的水平(如500%)。届时,美国经济将会类似北朝鲜——通过同时切断进口与出口来实现所谓的“平衡”。

 

美股为何暴跌?

特朗普坚称实施“对等关税”将增强美国经济。然而股市反应却与之相悖——在总统宣布政策后的48小时内,美股暴跌逾10%,美企市值蒸发数万亿美元。由于贸易摩擦同样冲击其他经济体,东京、首尔、伦敦和法兰克福股市应声下跌(尽管跌幅较小)亦在预料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面临国内经济放缓和美国约75%高关税压力的中国,其股市跌幅仍小于美国。对普通美国家庭而言,这场贸易摩擦正带来双重打击:日常消费品价格上涨与养老金资产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