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专题四】沈建光:美国力推美元稳定币霸权,中国如何破局?丨灼见
发布时间:2025-07-03
在加密货币市场的浪潮中,稳定币赛道正上演着令人瞩目的“狂飙”。稳定币第一股Circle自6月5日登陆纳斯达克以来,便以强劲姿态成为投资市场焦点。其31美元的发行价在短短不到一个月内,股票交易价格一路飙升至180美元,最高时更是触及290美元,高达260倍的市盈率,无疑彰显了资本对稳定币领域的狂热追捧。而这股热潮背后,与加密货币行业的监管风向变化紧密相连。
2025年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的《稳定币GENIUS法案》,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入加密货币市场,标志着全球加密货币监管迎来重大转折。表面上,该法案旨在规范市场秩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但深入剖析不难发现,其背后暗藏着美元霸权的深层布局,或将重塑全球加密货币市场格局。
对此,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客座教授沈建光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美国战略意图昭然若揭
沈建光教授认为,将美元稳定币打造为维系全球金融霸权的新支柱是特朗普政府的战略意图。其政策大转向(从抵制到拥抱)背后,是看中稳定币可强化美元跨境流通、吸收全球资本购买美债、抵御“去美元化”冲击的三大核心功能。
1. 发行主体“美国化”:强制要求稳定币发行主体必须是美国注册实体(银行子公司、联邦或州批准的非银机构),境外发行人需经严苛审查且实施“监管互惠”。
2. 储备资产“美元化”:明确储备资产须为美元现金、美国国债等高流动性美元资产,构建“美元—稳定币—美债”新循环。当前全球95%稳定币为美元锚定,头部发行商Tether(USDT)和Circle(USDC)持有的美债已超1750亿美元。
3. 监管壁垒“制度化”:设立联邦与州双层牌照体系,限制科技巨头发行,为美国本土企业筑起护城河。全球稳定币公司正加速迁美,Tether、OKX等已在美国设立实体或申请牌照。
不过,沈建光教授也指出,即使美元稳定币继续保持其稳定币市场的主导地位,其对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作用也更主要体现在“锦上添花”方面,并不能逆转美国国际地位下降的趋势。如果美国政治治理和法治环境退步、财政风险持续积累以及滥用美元金融制裁等状况不能改变,市场对于美元失去信心,单靠稳定币肯定无法力挽狂澜。此外,许多其他经济体也在改变对稳定币的监管态度;如果其他币种的稳定币也大规模发行,对美元是福是祸也有不确定之处。
厘清稳定币认识的六大误区
沈建光教授指出,美国快速行动的同时,国内对稳定币的认识却还存在不少误区。既涉及稳定币的功能定位、稳定属性,也涉及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关系,更涉及稳定币对货币主权、货币国际化和非法金融活动的影响,导致在发展离岸或者在岸人民币稳定币上缺乏政策共识。
误区一,将稳定币等同于一般加密资产:法币稳定币(如USDC)有足额储备,具有半中心化的治理特征,本质是支付工具,而非投机资产。
误区二,认为稳定币价值并不稳定:头部稳定币透明度和合规性持续提升,监管框架完善使其风险可控。
误区三,夸大与数字人民币冲突:数字人民币主攻境内零售场景,稳定币优势在跨境支付,两者互补。
误区四,担忧冲击货币主权:可通过限制境内使用、要求储备资产人民币化化解。
误区五,认为稳定币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突破性发展需要将人民币稳定币作为新引擎。同时,人民币稳定币发展有助于降低央行数字货币桥面临的不确定性。积极推进人民币稳定币在跨境贸易和国际结算中的使用,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抓手
误区六,稳定币会加剧非法金融活动风险:区块链技术同样可以用于监测稳定币的资金交易流向,相关监管制度也在快速完善中。
他指出,当前,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市场的份额为3.75%,相对于美元的份额(49%)仍存在较大差距。虽然2024年以来人民币支付的比重在上升,但是美元的份额也在上升,差距进一步拉大。尤其是美元在稳定币领域占据95%的绝对份额,在这一领域有着绝对的优势。我国最大的现实挑战在于,美元稳定币一旦垄断市场,而人民币稳定币缺位,那么CIPS系统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或难敌稳定币的高效跨境网络,人民币国际化将错失关键技术窗口。
对此,沈建光教授提出,持续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需要新的动力引擎,尽快推出和渐进发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或成为破局关键。
中国破局:香港先行的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战略
在推出时间上,可以考虑尽快在香港开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发行交易。稳定币发展具有极强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一步慢步步慢,后发稳定币赶上先发稳定币非常困难。当前美元稳定币占据了稳定币市场95%以上的份额,在香港开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发行交易已经非常紧迫。为确保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发行交易的可控性,在香港先行先试,待积累经验和完善机制后,再向逐步向国内推广。
在发展路径上,可以采用“先境外离岸再境内离岸”的路线,从香港逐步向国内自贸区推广。先支持香港发行交易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在汇率管理、资本流动、风险防控、用户权益保护等方面积累经验;之后,选择上海自贸区、海南自贸港等,试点发行在岸的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最后,在粤港澳大湾区同步试点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和在岸人民币稳定币,同步完善货币调控和金融监管框架。
在使用场景上,他建议“先跨境支付、后金融投资”,逐步扩大使用范围。考虑到中国金融创新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为此人民币稳定币的使用场景可遵循以下路径:先限定用于跨境贸易支付,发挥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上的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同时,为了实现风险可控,使用人群可以先限定机构客户和“适格投资者”,之后再逐步向零售用户、普通大众开放使用。
未来趋势:融合与重构不可逆转
沈建光教授强调,全球稳定币发展已形成四大不可逆趋势:
1. 支付体系重构:稳定币跨境支付成本降至传统银行1%,结算时间从数天缩至秒级。
2. 传统金融全面接入:摩根大通、渣打等银行发行自有稳定币;贝莱德、富达推出代币化基金,2030年规模或达2万亿美元。
3. 监管转向“创新友好”:美欧日等47国放松监管,仅4国禁止,政策主线从“是否发展”转向“如何规范”。
4. 技术驱动代币化浪潮:股票、债券、房地产加速上链,实现“资本全球无摩擦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