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里啓暉:应对贸易摩擦,谨记日本的“前车之鉴”

发布时间:2019-11-08     

近日,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业界导师、恒宽资本创始人宮里啓暉在“日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的启示及中国企业海外市场拓展”主题论坛上进行了题为《日企应对日美贸易战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的主旨演讲,探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日本企业在日美贸易战中的应对方略,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日美贸易战加速日本产业重组与整合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成长,电力煤气行业、机械业、钢铁业、化工业、纤维制品业、建筑业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各行业发展均衡。1980年日本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日本的电器行业进入黄金时代。




在1985年广场协议以后,日本制造业开始下滑,金融业开始上升,泡沫渐起。直到1990年,日本的十大市值企业中几乎清一色的全部为银行业。1989年12月31日,日经指数创历史最高值,1991年房价见顶,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众多房地产专营公司破产。1995年,地方银行和住宅机构纷纷破产。1997年,三洋证券破产,山一、北海道拓殖银行破产,日兴外资化,大和、野村银行化,外资大量介入。2003年,日本5年国债利息跌破0.5%,10年票息跌破1%。2008年,日经指数触底跌幅74%。2010年,野村、大和见底,市值跌幅95%。


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低端制造业还是高端制造业全部被日本垄断。90年代,日美贸易的争端主要聚焦于汽车和高端制造业。广场协议前后,日本经济脱实入虚,全部投入到了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导致了大量债务的产生,杠杆率极高,而房地产不良贷款,又加速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破产重组与整合。90年代后,日本制造业显著下滑。1992年到1995年,美国为了遏制日本半导体业和汽车行业的发展,逼迫日元升值,日本企业开始寻找出路,大量日本产业进入中国。


培养人才+储备现金+去产能降杠杆日本经济走出泥潭


面对日美贸易摩擦,日本选择了脱实入虚,发展金融和房地产行业,这是一个巨大的失误。但日本采取的如下措施却值得中国借鉴:


首先,自80年代末,日本企业开始在人才和基础工业上做投资。2001年设定人才发展计划,到2050年力争培养3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如今已有27名。


其次,日本企业现金储备充足。2018年底,日本企业的现金储备总额达到了507万亿日元,相当可观。


最后,日本已实现去产能,降杠杆,产业整合,转型升级和老龄化对策。




应对贸易摩擦,中国企业应坚持国际化和开放创新


2018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后,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对于中国而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金融。除境外上市的科技公司外,中国的十大市值公司依旧是银行等金融业占主导。面对中国的金融产能过剩,可以采取不断并购的方式予以应对。


面对长期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应不忘初心,继续开放,坚持国际化道路是唯一的选项;此外还要坚持走人民币国际化道路,坚持创新与发展,发展新经济,新科技,新金融;深刻反思中国经济和全球产业链得分工相比,哪些是优势、哪些是短板,再结合日美、德美等贸易摩擦的经验,找到解决方案。世界是广阔的,但需要用共同的价值观去开拓。


学院今年12月份即将开课的《全球企业家课程》中有日本模块,将讲授日美贸易博弈对企业和产业经济的影响,借鉴日本企业国际化经验教训。学员还将掌握国际化的适用工具、有效途径和实例,产融结合的路线图,赢利点创新的方法论等,助力中国企业产业链的全球布局!课程师资阵容强大,黄奇帆、巴曙松、钱军、沈丁立、葛剑雄、梁信军、宮里啓暉等亲自授课。


【详细课程介绍请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