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回顾

魏尚进、哈巍:教育创新需要学校与社会协同共建

发布时间:2022-07-04


2022年6月28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哈巍走进“复旦金融公开课”,以“从全球到中国: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创新”为题,与学院学术访问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魏尚进展开深度对话,从国内外历史经验,探讨中国教育模式的协同创新。

教育,国之大计,教育创新,迫在眉睫。课程伊始,哈巍教授首先向大家深度解析全球教育创新的经典案例,包括为解决公立教育质量低下和家长择校需求增长的美国特许学校运动;缓解青少年放学后缺乏照顾和监管问题的美国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计划;以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为目的的新加坡德育在于行动项目;博物馆教育与学校课程互动连接的英国博物馆教育;以及援助青少年难民、减少贫困的孟加拉国BRAC教育项目等。通过这些经典案例,哈巍教授归纳总结国外教育创新项目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给予那些在传统教育体系下被边缘或者难以被关注的群体一定的机会;另一种是给予那些少有被关注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一个进入教育体系的机会。

纵观中国国内的教育发展与创新,哈巍教授向大家详细分析深圳教育的创新案例。深圳教育通过“引进资源、内化发展、融合创新”发展模式,率先践行了诸如“四点半学校”与“四点半活动”,走出围墙的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推动未成年人终身学习的深圳图书馆,保障城中村流动儿童安全教育的“安全号列车”等教育创新项目,探索出一条中国教育创新之路。

通过研究已有的教育协同创新尝试,哈巍教授总结,教育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需要构建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多元主体的共同体: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织,以及真实生活中更多其他教育参与者。各个教育行动者不仅各司其职,各安其位,而且还要换位思考、出位行动。

在对话环节中,魏尚进教授指出,经济上我们经常提到“双循环”,其实,成功的教育也需要有教育层面上的“双循环”。一方面,是以学校为中心的内循环;另一方面,是学校之外的整个社会参与的外循环,社会要素既包括政府,企业,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也包括家庭等。学校教育循环与社会教育循环要协调统一,不能割裂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