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驻华首席代表Alfred Schipke: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程度不够

发布时间:2019-01-21     

2019年1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教授Alfred Schipke在出席第二届上海国际金融论坛时发表了题为《中国债券市场的特征与前景》主旨演讲。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主办。



由于刚写完新书《中国债券的未来》,谈中国资本市场,Alfred Schipke很自然将视角聚焦在债券市场,对发展中的亮点、难点、痛点问题,点面结合、深入浅出、干货满满。


在他看来,中国债券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如果在流动性、信用评级、监管方式、市场准入、隐性担保、政策透明度等方面,进行配套性改革,前景一片光明。



债券市场该与国际接轨


1954年,中国政府发行第一支国库券,这是中国债券市场的一个起点。此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债券市场逐步成长,时至今日,体量超过80万亿人民币。


据Alfred Schipke介绍,中国债券市场,最大部分是地方债市场,2015年到现在,发展了一个体量很大的地方债市场;其次是国库券,政策银行债券,其它还包括信用债券,企业债券市场。


谈债券市场,不能脱离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创造了奇迹,经济体量庞大,金融业也非常庞大。


Alfred Schipke认为,金融体系建设中存在两个现象,一,中国资本市场仍然是早期发展阶段,金融行业发展还是集中于银行市场;二,中国金融体系在某些方面还是与国际脱钩。比如,中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即便是跟印度市场相比,开放程度都还不够。


对于未来发展趋势,根据Alfred Schipke的判断,“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接下来十年,可能是中国金融市场与全球接轨的一个大趋势,第一,中国领导人曾多次表示希望不断开放金融系统,第二,从内部来看,也有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需要,这意味着,很有可能在接下来几年,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将会发挥重要角色。”



债券市场改革正在路上


向外接轨,意味着,向内改革。那么,中国债券市场改革方向有哪些呢?


Alfred Schipke重点提及了,流动性、信用评级、监管方式、政策透明度、隐性担保等方向。


谈及流动性,Alfred Schipke说了一个数据,“谁在买这些债券呢,银行,70%都是银行持有的,所以说,中国的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是非常有限的,接下来有很大空间去改进。”


其实,这方面工作,中国相关部门已经在运筹。


北京时间1月16日,富时罗素全球CEO麦思平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了一个消息,去年9月已经把中国债券市场纳入世界国债指数观察名单,今年将在9月宣布,是否正式将中国债券市场纳入世界国债指数。


关于债券的信用评级问题,Alfred Schipke坦言,“信用评级在中国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在中国发行的债券都是双A级以上,那些记录并不完美的公司,就应该有不同的评级,融资就应该有不同的成本。”


据Alfred Schipke介绍,近期一些外国评级机构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现在在上海申请牌照。


对于监管问题,由于历史发展原因,中国债券市场是多头监管。Alfred Schipke认为,不同的债券种类由不同的部门监管,会滋生套利机会,这个需要对债券市场进行整个监管机构的协调。


Alfred Schipke还点到一个问题,债券市场要消除隐性担保。



债市未来一片光明


演讲中,Alfred Schipke对中国债市未来充满信心,“未来中国的债券市场前途光明,只是还需要配套改革。”


配套改革,不一定都是宏大战略,也包括一些小细节、小麻烦。


Alfred Schipke谈了一个投资者风险教育,“我们要去教育投资者们,资本市场,有波动,有风险,这些是好事,只要合理有效管理这些风险。”


再比如,目前债券市场上面最大的障碍,不是市场准入制度,而是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会碰到的一些小的麻烦。比如税收待遇,哪些债券会免税,这些都不是非常清楚。


对于这些小细节和小麻烦,Alfred Schipke的一个观点很务实,“中国债券市场上怎么样一步步消除这些小障碍,需要去了解去研究,这里面没有什么硬科学。”


问题、细节、麻烦,之所以存在,一方面,因为发展时间短,另一方面,市场前景远大。


Alfred Schipke坚信,中国未来的债市前景是光明的,债券市场进一步发展了,有助于资产的多元化,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就能够去把资源还有储蓄做更有效的配置,促进经济增长,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