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金融公开课”问道疫情下的中国经济

发布时间:2020-03-30     


春暖花开之际已至,疫情考验仍在继续。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新年开学时间延期,然而“停课不停学”,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却从不停息。为了满足广大学子“宅家也能上复旦”的梦想,《复旦金融评论》特别联合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推出“复旦金融公开课”系列线上课程,聚焦疫情下的中国经济,为广大学子传道授业解惑,为中国金融杨帆护航前行。


“复旦金融公开课”于2020年2月21日首期上线,截至目前已连续推出八期课程。特邀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党组织书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复旦金融评论》执行主编陈诗一教授,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复旦金融评论》执行主编钱军教授,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副院长、《复旦金融评论》执行主编高华声教授,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客座教授、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施东辉,以及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宏观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马畅教授等重磅专家学者,针对疫情对于政策制定、国际贸易、实体经济、资本市场、中小企业等的影响和对策作出深度解析,为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特殊时期的金融决策献计献力。


“复旦金融公开课”除在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官方微信号、《复旦金融评论》官方抖音号公开视频直播以外,更在今日头条财经频道、凤凰财经频道、新浪财经频道、腾讯财经频道、百度财经频道、界面新闻、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SMG文广直播、万得Wind金融终端3C中国财经会议以及覆盖超过30万中国银行员工的中银学习等媒体全网同步视频直播,并与第一财经、鲁班大学领袖学院、财视中国等机构合作播出,同时还得到了复旦大学上海校友会的鼎力支持。随着影响力的日益拓展,八期课程的累积观众规模已现突破580万。


观众规模的背后是各位嘉宾的精心准备,更是他们对于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深刻洞察。疫情当下,中国经济何去何从?企业如何有序复工?金融如何赋能实体产业?且看“复旦金融公开课”问道衷肠。 


中小微企业的救助之道


面对疫情汹涌,不少企业暂时按下了“暂停键”“延迟键”。随着疫情趋缓,如何有序复工备受各界关注。“复旦金融公开课”及时回应市场关切,邀请钱军教授解读和高华生教授立足金融为中小企业复工出谋划策。钱军教授重点解读《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其救助之道》,高华生教授则主要关注《快速复工,中小企业的金融之道》。


钱军教授和高华生教授均表示,中小企业面临的最核心的金融问题就是现金流问题。所有救助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点,就是帮助有序复工的中小企业降低成本,维护现金流。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复旦金融评论》执行主编钱军教授 


钱军教授提出政府、社会、市场“三管齐下”的救助方案。他表示,短期来看,政府扩大财政支出,通过(临时性)减税、退税、降费,延迟社保和公积金缴纳等政策,帮企业把负担降下来。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延期、定向新增贷款等方式,可以为中小企业输血;除了银行等传统机构,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可以服务更多尾端客户。很多中小企业有比较固定的产业链,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也是重要的融资渠道。此外,市场机制下,线上经济取代线下经济的同时,可以帮助解决部分劳动市场的问题。


从中长期来看,钱军教授建议金融体系要为接下去大量的中小企业提供支撑和保障体系,如提供针对中小企业的“生产中断险”和其他险种、对冲风险的工具、直接融资渠道等。 


高华声教授则从企业角度建议中小企业创业者“寅吃卯粮”,用股权激励、年终奖取代当前现金工资;在系统性、短期性危机背景下,争取延期向“包租婆”和上游企业支付现金;在财务市场上,延期旧债,争取新债;以现金为中心经营企业。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副院长、《复旦金融评论》执行主编高华声教授


全球产业链中的中国经济


经济全球化遭遇疫情全球化,身处全球产业链中的中国实体经济面临更多不确定性。陈诗一教授在公开课《后疫情时代,金融如何助力实体经济‘一键重启’?》中指出,医疗卫生产业首当其冲,消费服务业企业产出下降,制造业产出下降,投资和外贸也都受到了影响。此次疫情是一个补短板的最佳时机,也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最佳契机。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党组织书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复旦金融评论》执行主编陈诗一教授 


金融如何助力实体经济?陈诗一教授认为,宏观上,要靠行业、秩序以及产业链上的好表现来促进经济发展。微观上,要让企业能够尽快恢复生产,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正常流通。政策的制定上,需与要素市场和企业紧密相关,既要有短期刺激功效,同时又能够提供中长期助力,这是一键重启的方向。


马畅教授带来公开课《从世界经济视角解析已经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关于疫情对国际金融的影响,马畅教授认为,疫情本身不会改变资本帐户开放的长期政策。但在开放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有序审慎的原则,坚持用宏观审慎性的资本管制政策与之配套,充分享受资本市场开放带来的红利,同时尽量降低资本市场开放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中国的国际贸易受疫情影响几何?马畅教授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日本、欧盟、韩国和东盟。此外,考虑到疫情对整体经济是短期的影响,净进口应增加,与目前正在进行的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定的目标一致。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宏观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马畅教授


关于《疫情之下,产业的线上转移趋势及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高华生教授以在线办公和在线教学为例指出,疫情在短时间内刺激了在线教育和在线办公的巨大需求,迫使很多人和很多企业,在短时间内、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必须用在线办公和在线教学的方式,解决他们实际生活中的一部分困难。但是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线上和线下的优劣得失。所以,疫情过后,线上教学、线上办公等一切线上潮流的趋势会逐渐回落。 


中国资本市场战“疫”


新冠肺炎疫情的动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资本市场的走向。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应该如何看待后“疫”时代的中国资本市场?钱军教授和施东辉教授分别就此话题做出深度解读。


钱军教授带来公开课:《疫情后的中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债市和资管如何裂变和布局》,重点解析了中国债市、房地产以及资管市场。他表示,就债券市场而言,疫情带来一定冲击,但总体可控,建议未来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以外的融资渠道。关于房地产市场,钱军教授表示疫情下整个房地产市场不存在房价暴涨的势头,现金流管理尤其是金融化会成为下一步发展和区别房企的重要标志。关于大类资产配置,钱军教授建议疫情后关注医疗大健康行业和服务“线上经济”的产业链。此外,还需关注资管行业里的银行资管。


随着中国疫情逐渐趋缓,全球其它地区疫情加剧,钱军教授在公开课《在熔断全球的风暴中A股能独善其身吗?》中表示,世界经济增长需要靠中国拉动,即所谓的“中国上半场,世界下半场”。他建议,大力发展金融体系,扩大金融开放。补齐国内金融体系直接融资短板,推广注册制,发展未上市公司和上市的中小企业中长期债券市场。与此同时,扩大金融开放,欢迎鼓励中长期机构资金和机构,市场化的资本项目管理体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定价权”和使用。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客座教授、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施东辉


施东辉教授的公开课以《中国股市的改革战‘疫’》为主题,重点聚焦中国股市。他表示,目前全球慢慢进入一种债务通缩的境况,全球利率已降到了史无前例的低水平,货币政策的空间还有很大。最近市场的反复,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大家对于央行介入市场的期待。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施东辉教授指出,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阶段,未来发展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中国要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改革的突破口就是以科创板来完善资本市场的基本性制度。


“整个中国资本市场还是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首先,要完善市场的制度,3月1日实行的新证券法是重要一步;第二,就是要通过市场的开放,引入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来拓展市场的深度;第三,形成合理的市场化机制,加大创新,通过不同的投资者、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的交易产品,促进市场的定价效力有效提升;第四,就是要通过注册制的改革,放开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的准入门槛。”


“复旦金融公开课”作为复旦大学的品牌线上系列课程,未来将会持续开课,定期推出,同时将会邀请更多国内外金融经济领域以及社会各界的重量级嘉宾,针对各类前沿议题,分享独到见解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