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教授连续8篇论文获国际一流期刊接受发表,为金融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发布时间:2021-09-28     


2021年3月至9月,学院高华声教授、施东辉教授、魏尚进教授、蒋亮教授、Jarrad Harford教授、陈诗一教授、陈华锋教授先后共有8篇论文获得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等国际一流期刊接受发表(以论文接受发表时间为序)。截至目前,学院共有74篇论文相继被国际著名期刊接受发表,其中50篇论文被国际一流期刊接受发表,为中国乃至世界金融创新与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现将近期学院获得国际一流期刊接受发表的8篇论文摘要摘录如下:


高华声、施东辉及赵彬合著论文“Does Good Luck Make People Overconfident?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the Stock Market”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论文研究中国个人投资者在打新股成功以后投资行为的变化。和没有打中新股的投资者相比,中新股的投资者变得更加过度自信:他们买卖更加频繁,更喜欢买带有彩票性质的赌博型股票,股票投资盈利反而下降。这种现象对于投资经验较少的投资者尤为明显。论文证据表明:鸿运当头会使人迷失自我而变得过度自信。

谭志波、魏尚进和张晓波合著论文“Deadly Discrimination: Implications of ‘Missing Girls’ for Workplace Safety”获得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发表。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中国、印度、越南、韩国和其他国家有数以千万计的女孩本应出生但没有出生,这种情况在文献里被称为“失踪的女孩”。此论文研究了“失踪的女孩”现象导致间接但致命的后果。由于中国疆土辽阔,重男轻女的思想、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处罚各地不尽相同,这造成各地性别失衡的相对轻重也有不同。论文利用中国青年人性别比例在不同地区和时间上的差异及四个不同的数据库,研究性别失衡程度与当地生产的安全性的关系,发现了在婚龄女性短缺更为严重的地区,婚龄男性的父母群体遭受与工作场所相关的意外伤害和死亡的发生率显著更高,因此降低性别歧视能够帮助提高工作生产安全。


蒋亮、刘晓斌、Peter C.B. Phillips 和Yichong Zhang合著论文“Bootstrap Inference for Quantile Treatment Effects in Randomized Experiments with Matched Pairs”发表于国际一流期刊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论文探讨了配对随机实验中分位数处理效果的推断方法。论文发现传统的自助推断法,因为不能刻画配对中的负相关问题,会出现保守验定的问题。而解析分布需要选择多个调节参数。论文提出两种自助推断方法。这两种方法都能准确地近似分位数处理效果的极限分布,并且避免参数的调节,尤其是以倾向性评分为权重的自助法可以应用于配对标识未知的配对随机实验中。

Maryam Fathollahi、Jarrad Harford和Sandy Klasa合著论文“Anticompetitive Effects of Horizontal Acquisitions: The Impact of Within-industry Product Similarity”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论文预测,在产品相似度较高的集中产业中,横向收购可以有效地提高现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一种新的行业产品相似性度量方法,论文发现在这类行业中,企业进行横向收购的倾向更大,收购为收购方和竞争对手带来了更积极的公告回报,并为目标公司支付了更大的溢价。此外,这些交易损害了依赖客户和供应商的公司,它们更有可能受到反垄断机构的挑战。总体而言,通过强调产品相似度的重要性,论文是有助于解释横向收购是否用于降低竞争强度的结论不统一的实证结果。

童晖与魏尚进合著论文“Endogenous Corporate Leverage Response to a Safer Macro Environment: The Case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Accumulation”发表于国际一流期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论文指出,通过提高外汇储备等措施,一国可以从宏观层面来增强其应对国际资本流动突然逆转或者国际利率波动等冲击的防御能力,原则上可以减少该国企业和整个经济的金融脆弱性,但这种政策的有效性可能会被微观层面国内企业做出更多风险行为所抵消。基于数据,论文发现了一个稳健的但之前未被关注的规律,即企业杠杆率往往随国家层面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升高。针对23个新兴市场的6610家非金融企业在2000-2006年间的数据,论文证实,当外汇储备积累越多,该国企业杠杆率的确会上升越多。这个规律在对不确定性更敏感的行业里表现更强。在方法论上,解决因果关系是一个双管齐下的工具变量策略:一方面,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及大宗商品在出口中的比例来做外汇储备变化的工具变量,另一方面,聚焦在投入与产出端都不依赖于大宗商品的公司的杠杆率行为。

陈国立、邓昕、高华声和Ithai Stern合著的论文“The ‘Butterfly Effect’ in Strategic Human Capital: Mitigating the Endogeneity Concer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rnover and Performance”发表于国际一流期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论文指出,既往研究对人力资本流失与企业业绩关系的内生性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既可以是人力资本流失导致企业业绩下滑,也可以是企业业绩下滑导致人力资本流失。论文以福岛核电泄漏为外生冲击,研究该事件如何影响美国本土靠近美国核电站的企业。研究发现:由于福岛核电泄漏提升了人们对核电的恐惧,靠近美国核电站的企业在事件后有明显的员工自愿离职(即便美国本土的核电设施没有受到日本福岛海啸的影响),这种外生的离职潮使得这些美国企业业绩下滑。

陈诗一、Michael T. Chng 和刘清福合著的论文“The Implied Arbitrage Mechanism in Financial Markets”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Econometrics。论文指出,无套利条件是金融市场研究的基本概念,然而,证券交易过程中所蕴含的套利机制非常不容易观察。为此,论文通过构建广义平滑转换向量误差修正模型(GST-VECM)来分析金融市场的隐含套利机制。在重点给出GST函数参数概念解释的基础上,证明了GST-VECM可运用于不同场景下的市场套利。不同于现有研究,GST-VECM模型可得到隐含的无套利区间,能估计出非对称的上限和下限的套利强度,并在统计套利中引入收敛风险。论文以中国沪深300 ETF推出前后的期现套利为例,利用GST-VECM模型来具体揭示微观结构政策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期货和现货市场之间的定价关联性,进而改变期现套利机制的。

陈华锋、Jason V.Chen、李峰和李鹏飞合著的论文“Measuring Operating Leverage”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Review of Asset Pricing Studies。论文研究了一个简单的运营杠杆衡量指标:固定成本(通过折旧和摊销加上销售、一般和管理费用衡量)与资产市场(或账面)价值的比率。论文发现,这种衡量经营杠杆的方法能够积极预测回报。这种经营杠杆措施不是用共同因素来解释的,它比传统的经营杠杆措施表现得更好。此外,带有经营杠杆因素的探索性双因素模型至少与Fama五因素定价模型一样有效。

(以上论文以接受发表时间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