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专题二】马畅:积极应对美元稳定币冲击,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丨灼见

发布时间:2025-06-28     

美元稳定币的本质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

 

美元稳定币已超越简单的支付工具,逐步演变为美元“垄断”的数字化延伸。美国通过的《支付稳定币法案》和《GENIUS法案》明确要求稳定币资产必须100%储备美元现金或短期美国国债,形成全球美元通过稳定币回流到美债的“数字美元”回流机制。Tether(USDT)目前持有超过12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Circle(USDC)储备资产的88%为美国短期国债及回购协议,这实际上进一步巩固了美元在全球数字货币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规则制定权之争是更为关键的问题。美国通过立法手段设置制度壁垒,包括限制非银行机构发行稳定币、强制外国稳定币接受美国监管、要求储备资产托管于美国金融机构,这极大压缩了未来其他币种稳定币的合理发展空间。

 

人民币国际化迎来新的战略机遇

 

中国香港的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提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创新场景。中国香港的《稳定币条例》允许多币种稳定币发行,包括离岸人民币(CNH),并要求100%储备资产隔离托管。渣打银行、京东科技等机构已参与中国香港金管局的“沙盒测试”,探索离岸稳定币在跨境电商和大宗贸易场景的应用。依托中国香港超过1万亿元的离岸人民币流动性池,可有效支持大规模的跨境支付需求,包括在中东石油贸易结算等领域有望取得实质进展。

数字人民币的差异化技术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央行在上海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并对接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实现跨境实时清算,降低汇兑成本30%以上。数字人民币通过与数字身份技术结合,能够利用智能合约自动核验贸易背景,规避稳定币匿名特性带来的风险,增强合规竞争力。同时,全球去美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美债信用风险上升与金砖国家扩容等事件强化了世界各国加强本币结算的共识,已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这为人民币稳定币融入区域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战略窗口。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数字人民币”

双轨协同驱动人民币国际化跃升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依托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突破制度壁垒,锚定离岸人民币发行合规稳定币,通过区块链技术大幅降低跨境支付成本和结算时间,重点覆盖“一带一路”中小额贸易及实物资产代币化(RWA)场景,构建独立于已有系统的数字通道。

数字人民币(e-CNY)则主攻境内零售与跨境批发结算,通过CIPS系统连接“一带一路”国家的外资银行,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连接各国央行,并设立国际运营中心强化金融市场应用。

总之,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可聚焦跨境贸易、加密资产交易等高频民间场景,力求在目前美元稳定币占领先地位的稳定币市场格局中开辟人民币国际化新市场;数字人民币侧重能源采购、主权债券等官方结算,巩固主权货币根基。两者形成功能错位与优势互补,协同驱动将扎实推动人民币从“结算货币”向“储备货币”及“定价货币”跃升,最终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