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深度思考(六)】冲突之下,中国如何找到破局“出口”? | 灼见

发布时间:2025-04-14     

特朗普政府的全球对等关税方案正式落地,加征关税方案远超市场预期,尤其是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幅度之大令人咋舌。对此,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的教授们带来深度思考。

《复旦金融评论》主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终身讲席教授魏尚进教授认为,中方之所以采取强硬立场对美方予以反击,主要出于三点考虑:一是中方或对美缺乏信任基础,认为让步未必能获得同等对待。二是中方或认为美方缺乏“尊重”基础,特朗普总统对外国领导人抱有鄙视态度。三是中方或担忧让步引发负面连锁效应,中国出口商品向其他市场转移,这已经让欧盟及其他多国开始考虑对中国商品也加征关税。中方对美的强硬反制,或许对其他国家具有警告或震慑效应。

在双方“关税战”白热化阶段,中方想要“破局”,魏尚进教授给出三个建议:

· 中国可以对美实行零关税,只要美国也对中国实行零关税,并且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

· 巩固和拓展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实现“进口转移效应”。

· 进一步出台有效的内需刺激政策,施行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临时性消费税减免与消费补贴等财政工具。

对于本轮美国挑起的“关税战”,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的教授们从“对等关税”的谬误、对全球资本市场、贸易体系、经济转型等的影响出发,发表了多篇深度解析。

 

魏尚进

《复旦金融评论》主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终身讲席教授

 

特朗普总统特意选在愚人节的次日正式启动关税巨涨,显然不愿让世界认为他的“对等关税”是个疯狂的主意。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成功了。所谓的“对等关税”名不副实,存在双重谬误。即便贸易伙伴不采取反制措施,美国出口仍将下滑。事实上,特朗普政府首任期对华加征高关税后,中美双边贸易(进口与出口)规模明显缩减,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却未见实质性改善。特朗普坚称实施“对等关税”将增强美国经济,但对普通美国家庭而言,这场贸易摩擦正带来双重打击:日常消费品价格上涨与养老金资产缩水。

 

施东辉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复旦大学中国法制研究院副院长

 

在全球贸易秩序、地缘政治秩序面临重大重构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面临着全新的叙事逻辑。全球资本市场将会分化,呈现“东稳西荡”的态势。关税大战将倒逼中国加快改革,加速从“出口导向型”转向“消费和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我们或将看到中国市场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消费热点和科技亮点,科技和新消费的发展趋势将会进一步延续,中国资产重估的故事远未结束。

 

马畅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副教授

 

“对等关税”政策虽主要针对全球贸易体系,却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战略机遇。中国可借此优化对外贸易全球市场,拓展与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降低对美市场依赖。中国需积极推动中资企业出海和国际投资。同时,进一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拓宽海外人民币投资渠道;深化汇率改革,加快汇率衍生品市场发展;推动国内金融市场成熟发展;构建成熟的政策监管体系。

 

钱军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

 

“对等关税”的出台标志着特朗普政府对自由贸易这一美国主导、国际社会长期坚守准则的彻底抛弃,引发美国本土股市巨幅波动、通胀预期大幅上升、美国国债价格快速下行(收益率上升)等连锁反应。对中国来说,“关税战”可能会引发一些短期的损失,但有“危”即有“机”:一是抓紧重塑国际经贸结构,二是发力提振内需市场。中国政府的全面扩大开放将与特朗普政府的“闭关自守”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对其关税政策最好的反击。

 

沈建光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客座教授

 

特朗普此举更像是“权力的任性”,并不是为了解决贸易逆差,而是想通过极限施压让对方低头。美国正将此事往中美对抗的方向引导。中国还有货币政策空间,比如降准、降息,财政政策方面也有调整空间。关税战最终很可能还是要谈判。过去几十年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可能正在瓦解,未来可能是新的国家间经济关系的重组。“东升西降”的趋势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