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军教授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聚焦银行业风控与科技金融数据监管
发布时间:2021-05-24
2021年5月22日至23日,以“新格局 新发展 新金融”为主题的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上,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教授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深度聚焦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后银行不良贷款反弹的可能性,以及对大型平台科技公司数据监管等热点话题。
钱军教授表示,目前中国银行业风险是完全可控的,个别区域性银行出现的风险不足以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因为它们体量都很小,在中国整个银行体系中权重占比也很小,其次区域性金融机构所涉及到的跨地区融资和资本流动规模也不大。
在此次论坛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半年报》,报告将“延后暴露不良贷款的规模反弹”列为我国金融潜在的风险点之一。
报告认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被延长至今年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现金流的紧张压力,避免了政策到期对小微企业带来的急转弯冲击。但当前阶段,疫情仍有反复,以时间换空间可延后风险的暴露,在需求相对不足没有较好解决以前,成本上升的压力又紧接着给小微企业生存带来新挑战。
在疫情期间,国有行、股份行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责任,对大量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考虑到当前风险并没有被充分揭示,加上部分银行掩盖真实不良、虚假或非洁净出表的可能性,时滞的不良贷款反弹是较大的风险隐患。
那么,今年底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之后,是否会给银行业带来较大的不良率波动?
钱军教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国的银行业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第二层次是已经上市的股份制银行和规模较大的城商行,第三个层次就是众多的小规模城农商行、农村信用社。
他认为,中国银行业风险是完全可控的。上市的大中银行也就是第一、二层次的银行,资产质量风险是可控的。监管机构对农商行、农村信用社的定位就是地区性金融机构,所以很多地区性中小银行的风险和业绩,与地区经济发展高度相关。那些区域经济不太发达,地区企业和政府负债比较高的区域性银行需要重点关注,但它们不足以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首先,区域性银行体量很小,在中国整个银行体系中权重占比也很小。其次,地区性金融机构所涉及的跨地区融资和资本流动规模也不大。
他表示,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其实大家更担心的是本身规模不大但跟金融体系中很多机构有紧密联系的金融机构出现风险,比如雷曼兄弟,那就可能传导到整个金融体系。
目前,一些大型平台金融科技公司已经成长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也对其较为依赖。在此情况下,如果平台金融科技公司高度依赖的数据和算法模型出现错误,那么也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对于这些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有些专家学者建议,除了对其金融业务进行监管以外,也应该将金融科技数据管理纳入监管体系。这个监管思路是否可行?以目前监管部门的技术力量和资源,是否能做到对大型互联网企业使用先进信息技术(算法)监管?
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钱军教授首先强调了他的核心观点——一家公司不管被称作科技公司也好、金融公司也好,如果它从事的业务是金融的核心业务,包括交易、支付、投资、信贷,哪怕只是跟一个核心业务有关联,都需要被纳入金融监管。
至于如何被纳入金融监管,金融科技机构的金融业务监管模式是不是一定要跟传统金融机构完全一样,他认为监管政策可能有微调,但只要一家公司从事金融核心业务,肯定应该接受金融监管。
另外在技术层面,钱军教授表示,金融科技数据管理确实给监管部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技术数据的复杂性再加上其更新速度,对于监管来说是一个难题。
他以美国证监会监管高频交易举例,监管机构一开始并没有禁止高频交易,然而高频交易越做越快,产生了一定风险,于是美国证监会为了监督高频交易,斥巨资购买了跟踪高频交易的监控系统。
同时钱军教授也表达了对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监管能力的信心。他认为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是与时俱进的,一直对金融新业态保有关注,对其可能产生的风险也都了解。他相信,接下来会针对新业态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出台相关监管政策。
本文作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张卓青 北京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