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泛海国金2019学年第一课:以金融之改革与开放迎接新阶段机会和挑战

发布时间:2019-10-29     

近日,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2019级新生迎来开学第一课。多位学界、业界重磅嘉宾云集复旦大学邯郸院区,出席“以金融之改革与开放迎接新阶段机会和挑战”主题论坛,为同学们带来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



论坛由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钱军主持,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原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先生,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女士,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术访问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魏尚进分别就金融市场信用、中国资本市场变化、中美贸易摩擦等话题进行主旨演讲。随后在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科研副院长、金融学教授高华声的主持下,清华大学货币与金融稳定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杰群教授、绿地金融控股集团首席战略官李想先生、贝壳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陈泽帅先生进行圆桌对话,论道“房地产金融创新”。


钱军:三大维度解读中国和世界经济



钱军教授作为论坛主持,以九张图开场,为整场论坛奠定了基调和方向。他以三大维度解读当前中国和世界经济。首先是中国和美国两大经济体。钱军教授表示,中美经贸关系从合作共赢走向全面竞争,近日人民币“破七”对中美经贸再度形成冲击,美国保护主义盛行背景下,中国金融开放之路如何前行值得探讨。


“第二个维度是科技。”钱军教授解读,5G时代已经到来,所有的行业和业态都将将面临变化。中国一直关注金融科技创新,而科创板的设立是金融扶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


最后,钱军教授将落脚点放在中国,超级城市群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将起到什么作用,企业债务问题如何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顺利去杠杆保增长等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事关中国经济和金融的未来发展。


屠光绍:信用是金融市场的载体和基础



“信用是金融市场的载体和基础。”屠光绍先生第一个上台演讲,开宗明义强调金融市场信用的重要性。他指出,我国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金融市场规模和信用基础之之间金融市场发展速度和信用质量之间、金融市场体系的丰富和信用体系健全之间存在着不平衡、不配套、不衔接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信用体系不能满足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政府信用和商业信用边界不清、信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没有完全形成等。


“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因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第二个是政府职能和管理跨位的体制因素,核心是要转变政府职能;第三个原因是市场主体的单一和多元,不管是对外开放还是对内进一步开放,多元化的体系都有助于市场体系特别是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健全;最后,金融市场参与者也在不断成长和成熟,投资者权利意识的觉醒也是完善金融市场信用体系的重要方面。”


林采宜:一夜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




林采宜女士以“一夜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为题,解读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新生态。“过去十五年中国的富豪一夜暴富基本都是靠资本市场,投资企业的权益所获取的收益主要不是来自企业的长期成长,而是来自各种套利式操作,但这个时代已经结束,因为理智的投资者越来越多。”


林采宜女士指出,“机构投资人在A股市场的占比不断上升,长期资金比重增加,驱使市场估值理性化,一、二级市场套利价差收窄。未来,一级市场投资机构的‘核心能力’由抢项目、促进上市转向整合资源提升被投对象经营效益的能力,持续成长型企业将获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长期资金的优势凸显。”


“随着‘中国金融对外开放11条’的发布,外资在A股市场的占比不断上升,内资投向国际市场的资金额度也在逐渐上升。未来资本市场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资本项目开放将强化中国经济的长期韧性,人民币国际化则将提高中国在全球的经贸地位。”


魏尚进:理解中美经贸关系的四个视角




魏尚进长期关注中美贸易关系,在给新生的第一堂课上,他从国际贸易学、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博弈论等视角为在座各位系统解读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


魏尚进教授表示,中美产业链的布局及国际销售模式不同,美国企业更可能采用在中国直接设厂销售的形式,同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性服务项目出口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中国在产业链下游,本国增加值出口是出口额的一半,而美国多半行业在上游,其本国增加值出口占出口额85%。所以,美国坚持加征关税,对中美两国的企业都会造成伤害。


魏尚进教授指出,双方的贸易谈判并没有涵盖美国税改这一结构性因素。由于美国实行了比较强烈的税改,接下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会大幅度上升,很可能会阻碍双边经贸关系。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破七”后,美国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魏尚进教授解读,“这背后是美国不愿看到人民币贬值,导致中美贸易逆差额度持续扩大。相对于真实的市场供需,人民币在过去几年有可能是高估了,为了使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减轻资本流出的压力,中国央行应该坚持让市场供求决定汇率,让市场参与者形成市场化定价的预期。”


圆桌对话:房地产金融如何创新?



圆桌对话环节,学院科研副院长高华声教授与清华大学货币与金融稳定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杰群教授、绿地金融控股集团首席战略官李想先生、贝壳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陈泽帅先生围绕“房地产金融创新”话题进行深度对话。



关于房地产金融创新的方向,李想先生提出三点想法,“第一是房地产基金,第二是资产证券化,第三是科技金融。” 他指出金融创新首先要制度创新,有了制度你才知道创新的空间和方向在哪里。



郭杰群教授重点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他表示,“从融资的角度来看,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工具确实是一个创新。但资产证券化不仅仅是为了融资,如果扩大金融创新的内涵,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改变房地产目前现状,一是需要思路转变,二是需要制度转变。”




陈泽帅先生表示,未来房产在存量房的流通领域空间和想象力极大。“现在上海、北京等地的二手房市场,超过一半的人是换房,而不是第一次买房,这种情况下房产金融有一定创新空间。二手房市场的大部分人属于改善需求,他们并不是风险高的人,也不太有可能把房价和地价炒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