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陈诗一教授接受中国网专访,深度聚焦“双碳”目标的一周年成就及前景展望

发布时间:2021-09-27     

2021年9月22日,是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一周年。碳达峰与碳中和,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当日,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陈诗一接受中国网财经专访,深度探讨“双碳”一周年的历史性进展,碳税的设计机制与进程,以及“双碳”助力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等热点话题。



“双碳”一周年成就斐然

2021年是实现“3060”目标倒计时的开始,也是迈入绿色可持续新时代的起点,这一年有哪些历史性的进展?

陈诗一教授表示,最重大的进展是理念的变化。“双碳”目标提出后,个人的思想、重要的资金,以及国家相关规划都聚焦到了碳中和、低碳发展的维度上。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等作为重要抓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让低碳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且从理念走向实践。

2020年以来,全国各地政府、企业相继推出碳中和目标实现方案。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也都释放大量资金,投资碳中和相关项目,包括碳减排技术、碳捕捉技术等。“全社会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陈诗一教授指出。

此外,陈诗一教授提到,碳中和目标正好跟我国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时间契合,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项目表。碳中和是对经济现代化的一种促进。没有低碳发展,经济也不是现代化的经济。反过来说,现代化的竞争也要求我们实现低碳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陈诗一教授认为,“双碳”目标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做出努力,有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并且通过对“双碳”目标的投入,中国站在了全球绿色发展的引领地位。

“最为显著的进展是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上线。”陈诗一教授指出,碳市场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碳定价,使得碳市场成为了一种新的重要生产要素。有了碳定价后,将会改变每个市场主体的行为模式,改变企业的利润观,未来,可能企业生产的都是绿色产品。

据悉,2011年以来,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相继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通过两个月的探索,市场运行比较平稳。据统计,截至9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845.14万吨,累计成交额4.17亿元。

陈诗一教授介绍,总体来讲,通过两个月的交易,现在市场运行比较平稳。关于全国碳市场的相关管理机制,包括碳排放融合数据的核算,包括如何与国际市场进行接轨等碳金融相关的体制机制都在推进之中。


“双碳”目标是机遇也是挑战

“双碳”目标是机遇也是挑战。碳中和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加速转型。

陈诗一教授指出,各行各业都在酝酿着“脱胎换骨”的转型,在中国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中,碳中和将起到巨大的内生动力促进作用。

“双碳”目标提出之后,政府和企业纷纷推出相应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银行系统、金融部门也加大扶持力度,对企业转型发展带来利好。

除了激发内生动力,“双碳”对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也有积极影响。

陈诗一教授认为,如果不做碳中和、碳达峰,产品出口到欧盟或者其他国家,就会因为没有达到低碳相关标准而被高额征税,失去价格和市场竞争优势。“双碳”目标之下,国内各行业积极转型发展,逐步建立高标准的低碳生产流程和产品,早布局早发展,有望助推我国在低碳产业链方面,发展和巩固全球领先的地位。

此外,“双碳”目标加速我国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进程。通过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以更低的能源消耗和更清洁的能源,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倒逼能源清洁转型的同时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应。

碳税设计要保持税收中性原则

“未来我们国家将推进碳税,通过碳税和碳市场的结合,促进全国各行业低碳转型和标准建立。”陈诗一教授指出。

过去碳税为何一直没推出?未来将在什么时候推出?

陈诗一教授表示,过去碳税一直没推出很大的原因是担心企业成本太高,吃不消,这也是对国内企业的一种保护。加之过去大家对碳减排,对绿色发展意识有待加强,需要时间来适应和推进。“这也是碳市场试点多年的原因。”陈诗一教授表示。

陈诗一教授认为,现在“双碳”目标的提出,让大家从理念上、观念上彻底扭转过来,碳税有望在未来适当的时候推出。

“碳税和碳市场都是促进碳减排的重要政策工具,是互补的,联动协同发挥作用,而且两者都是基于市场经济的,通过经济手段将企业减排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比强制性的减排手段更为可持续、更为有效。”陈诗一教授表示,从长期来看,也要注意税制的设计,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不额外增加一个税源,而是把征收的税用于产业结构转型,推进重型往轻型、高污染向低碳绿色转型。

陈诗一教授提到,产业结构转型、新能源发展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仅仅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可以通过成立引导基金、种子基金,把企业投资、社会投资吸引到低碳绿色的项目中来,未来也可以将碳税的收入作为种子基金。


碳税与碳市场协同促进碳减排

碳税和碳市场同为促进碳减排政策工具,如何协同发挥作用?

陈诗一教授介绍,碳市场的效果是总量减排。基本原理就是根据国家每年的减排目标,制定排放总量,结合每个企业排放的情况下,将额度分配给企业。碳市场对总量减排是比较有效的,较适合于某一个行业,比如已纳入其中的电力部门;对于一些单独的大型企业,碳排放量大的单位,不适用于全部纳入碳排放体系的“大户”,碳税就是有效手段。

“碳税和碳市场针对的对象有异同,但根本原理是一样的。”陈诗一教授指出,以前企业排放不需要成本,代价由社会来承担。但是,未来碳市场买配额可能需要一些成本,碳税也是成本,以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碳成本”。

陈诗一教授强调,只有将碳排放内化成企业自己的成本,才会促进企业对减排技术的研发、资金的投入,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减排降碳。

本文转载自中国网,作者:畅帅帅,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