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信教授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聚焦数字货币的现在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2-09-22     


截至目前,数字人民币已经在国内23个试点地区落地,使用场景持续扩容。2022年9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对外表示,要从信息交互、业务流程、技术规范等维度加快推进数字人民币体系的标准化建设,要推动实现数字人民币体系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的互联互通等。


中国人民银行于2022年9月11日发布的关于十九届中央第八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中也提出,下一步,将深化重点领域金融改革。加强本外币政策协同,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促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


那么,数字人民币的渗透率如何?其研发何以走在全球前列?将会对现有支付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又会如何影响全球货币体系?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否有帮助?围绕央行数字货币的现在与未来,张纯信教授在专访中为大家厘清了目前社会对央行数字货币定向用途的一些困惑。

南方都市报: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全球九成央行都在探索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中国走在世界前列。现在数字人民币试点在国内持续扩容,预计何时会辐射全国?


张纯信教授:复旦大学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正在出炉一份报告,初步的发现可以先透露。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广泛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消费者和线上线下的商铺。首先,平均来讲,大概有18%的人已经在接触或者使用数字人民币,也就是已经在手机上下载了APP或申请了数字钱包。当然,这个比例确实不够大,但也不是非常渺小。关于国人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认知,大概有七成左右的调查对象听说过也基本了解它是什么。所以,从渗透率来讲的话,使用当然是滞后于认知,但是这些比例都不算低了。而且,我们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一线城市以外,二线三线的渗透率并没有比一线低。回到央行数字货币本身的价值,从普惠金融视角来看,它是老百姓使用金融服务的一个窗口。所以,什么时候渗透到全国,这个谁都很难准确讲清楚,但是我认为:首先,中国已经领先于几乎所有的先进的大的经济体,我们看到一些其他辐射性比较高的国家,有可能都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比较小的经济体,比如说非洲国家、南太平洋国家,而美国、英国等都是比较滞后。至于所谓什么时候全球辐射,坦率说支付宝也没有做到全球辐射,或者全国辐射。目前为止真正做到全国辐射的就是现钞,但是我预计三年以内大概可以做到与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的渗透率持平并且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兼容。所以,让每个老百姓都享有这个服务确实还是要看进度,但是持平于其他支付方式,我认为三年左右时间是有可能做到的。


南方都市报:这会对现有支付市场造成什么影响?有了数字人民币APP,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否会被逐渐取代?


张纯信教授:第三方支付与央行数字货币其实并不矛盾,而且我认为国家并不是说想用数字货币取代已有的第三方支付。当前使用的第三方支付已经有了这么多的积累,这么高的市场渗透率,提供了服务和便利性,包括比如微信支付能连接到商铺,支付宝又可以服务于淘宝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积累。我想央行数字货币乃至于央行本身并不想要、也不需要灭掉第三方支付,而是赋能他们。第三方支付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强大的To B的能力、支持转账的能力,支付宝或微信支付逐渐已经辐射到国外,就蚂蚁集团而言,支付宝其实是一扇门,“门”内有很多服务,不仅限于支付,所以他们有一定优势。


南方都市报:未来数字货币会成为支付方式的主导吗?


张纯信教授:我相信会的。第一,数字货币本质上就有很多优势,包括效率高、不会损坏等特点。相比要偷走一个人的100元纸币,黑客想要破解数字钱包就需要很高的门槛,因此数字货币在安全性方面远胜于现钞。第二,它是央行的数字货币,跟第三方支付依赖于国家金融体系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银行也好、第三方支付也好,都会架构在数字货币的底层之上,所以我刚刚讲其实第三方支付和数字货币并不矛盾,仍然可以基于互联网平台提供一系列便利服务,只不过是架构在银行的数字货币之上,而它们目前是架构在银行账户之上,所以我觉得是必然的,因为央行数字货币至少起步的目标就是替代一部分M0,也就是说替代一部分现钞,替换掉现钞以后,无论是做三方支付、转账,还是做贷款,将来都可以通过数字货币的方式来实现。所有的银行服务,比如贷款,仍然是银行的业务,但是它的服务架构在数字货币之上,而不是现钞,那就不是传统的银行账户,是数字钱包。

南方都市报: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央行数字货币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是否会影响未来国际货币竞争格局甚至金融体系?


张纯信教授:但愿它会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从各个国家的储备货币、贸易结算看,全球的资金流动情况和制度有很多历史原因。现在美元在做领头羊,美国央行有着绝对优势,以至于即使美国印再多的钞票,它的货币仍然是强势的,这其实违背了很多经济学的基本观念。供求本应均衡,拼命印钞票但是价格却不下降,甚至走更强,这个都是因为全球的资金流动是一个美金的体系。所以,人民币如果做出本质上更便利、更快速、更低风险、并降低交易本身和时间成本的优势产品,该产品未来将在全球贸易中负责资金输送,肯定是会改变局势。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数字货币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底层工具。


与此同时,数字人民币肯定会从我国特定的渠道一步步平稳地推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跟我国资本账户等方面的监管都是不矛盾的。在这个前提下,至少将在两个层面产生效果:第一层是直接贸易,数字人民币直接应用于全球货币市场,包括贸易支付、转账等,可能会从局部出发,逐步向外推广,比如说针对港币,针对澳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第二层在于与中国无关的其他贸易,由于央行货币的流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这样的货币。比如说,A、B两国均与中国有贸易关系,也都使用了数字人民币完成与中国相关的贸易往来,这两个国家都持有数字人民币之后,互相之间也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交易。也就是说,基于数字人民币的便利性、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即使A国与B国之间的贸易可能与中国无关,但是双方仍然会开始使用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进行贸易往来。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渠道其实是多元的,我们希望数字人民币会是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当然,这也要看我们国内实行的如何,所有的系统怎样去建,建设完成之后,我们能否与其他国家的数字货币、普通货币、银行体系等兼容,我想未来这也会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里程碑。


南方都市报:在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和贸易结算方面,存在哪些阻碍因素和挑战?如何推进?


张纯信教授:综合来讲,可以大体分为国外因素和国内因素。国外就是采用(adoption)的过程,其他国家如何采用该类货币。因为国际社会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的美金,忽然要用人民币去替换,这需要一个适应期。这种转变对于大型的国际企业等等可能比较容易,因为它背靠全球供应链,持有很多不同货币,采用可能不是太难,但对于较小的市场主体来说,它们可能仅持有一、两种货币,并且已经习惯使用美金。尽管使用美金的转账成本高,但这些较小的市场主体的业务规模本就不大,因此在支付中损失一点费用并不会对其造成太大负面影响。所以,要他们去采用数字人民币可能需要一个过程,也关系到本身他们国家的银行系统是否提供相关的服务,这当然跟我国的银行和企业是否“走出去”也会有相当大的关系。


国内因素当然主要还是资本账户管理,因为人民币本身处于有幅度管控的汇率管理制度之中,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在资本账户管理的前提之下,无论对于数字货币,还是普通货币,这会是一个障碍。但这个其实是能突破的,比如北京冬奥会期间,外国友人用数字人民币在我国进行消费。可见,以外国人士在国内的消费性活动为出发点,可能会比较容易突破,也不会违背资本账户的管理规定。以义乌的小额贸易为例,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小额贸易是否能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挑战仍然是资本账户的管理,在这个前提之下,可能会采用较中庸的方式,从个人消费出发,然后到外籍人士在中国的现金使用,可能再到个人信贷,或者是小额贸易清算,在不同的领域去做突破,逐步推进。

南方都市报:回顾数字人民币的诞生和推广过程,会注意到社会上有一些声音,就是担心被限制资金的用途,甚至“回到粮票时代”,如何看待这种意见?


张纯信教授:我几乎是持相反的观点。因为央行对于数字人民币表态的非常清楚,央行数字货币就是M0,替代的对象是现钞,所以现钞不存在的这些限制,数字人民币同样不受到限制,所以我认为不需要有这方面的担心,比如说,一个人的薪酬由数字人民币发放,那它就是钞票。


但有可能在金融服务使用场景指定货币用途,比方说放贷,某个小公司到银行去借钱,要买个机器设备,借钱时是要承诺用途的,但目前因为银行给的是现金,企业主到底将该笔费用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用于做研发或企业扩张,甚至用于娱乐或业务招待是不容易核实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数字人民币有能力发挥一种作用,让贷款用于指定用途。因为数字人民币是可编程的,比如说你这笔贷款要去买粮食,那就看你支付的对象是不是一个农业公司,如果是农业公司,就允许你支付。所以这个可编程化的特点可能会被解读为有限制,但是我认为是在金融产品跟金融服务的场景下才会有的,金融产品跟金融服务本身就有用途上的限制,比如不能把用来盖楼的钱拿去娱乐,现有的金融体系也有这个限制,但是现有的金融体系很难去监管、制约到使用者到底把这个钱用在哪里。所以我认为这个其实是数字人民币的功能,而不是它的一个限制,它的功能是使得我们可以更准确、有效地去履行我们本就该履行的对于金融服务或是金融产品的使用承诺。又比如说国家有补贴发放,补贴是让人民群众买物资,那每个人该拿多少物资,数字人民币可以保障每一个居民都拿到,同时保障使用的用途。


所以总的来说,在金融服务或者国家补贴上,数字人民币确实会有这样的使用功能,但在日常老百姓的消费上,在数字人民币本身的使用上,它不会有这种所谓的限制,我并不会有这个疑虑。但是一旦与某一个金融合约绑定,有金融服务跟金融承诺的前提之下,或者在补贴使用上,数字人民币如果能发挥这样的功能,我认为是个好事情。


南方都市报:在当前经济形势背景下,有地方政府为了刺激消费,或者为了推广数字人民币,直接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但会指定商户并限制使用时间,如果归为补贴一类,是否合理?


张纯信教授:它也可能是一个补贴的方式,用来刺激消费,比如说政府少收税,希望老百姓用于实体消费,而不是存起来或拿去国外旅游。但我必须厘清一点,现在各地的数字人民币可能是比较象征性的,像试点沙盒的用途,会做得相对狭窄,使用场景并不广泛,甚至很多商店目前为止根本都没有办法使用数字人民币。


数字人民币用途是更宏观的,从将来宏观调控、财政策略的视角来谈,确实是一个好的事情,就是它有确定用途的。因为在财政上,我们刺激宏观经济时,需要更精准,比如说刺激消费的相关补贴,如果有一半的人拿到钱之后去存款了,这就变成要发双倍的补贴才能够达到想要的效果,财政压力也更大。


但是现阶段的试点范围和使用场景肯定有限,比如某个城市发放数字人民币补贴,要求一个月以内在指定用途上花掉,否则红包内的钱会“蒸发”,这些可能会让老百姓感觉受限,但需要了解的是,现在只是探索期,因此使用范围受限。一旦数字人民币辐射度比较大了,所有商店都可以使用了,所有企业都接受了,大部分人也都有数字钱包了,从财政角度去做的时候,就会更精准,财政压力会比较小,从而纳税人的压力也会比较小。

南方都市报:近年来国内监管对金融创新是比较审慎的,时有强监管,从全球各国比较来看,为何在数字货币这块步伐很快甚至领先?


张纯信教授:其实央行研究数字货币也是七八年前就开始了。在面对金融创新创业部分公司平台,有部分确实是强监管,但是并不是每一块,比如你看我国大数据发展比别的国家快很多,在这一方面,事实上监管给出的可应用空间甚至比别的国家还高很多,所以不是每一块都进行所谓的强监管。但是如果你是想问相较于通证、或者相较于加密货币,为什么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会比较乐观,首先当然是因为国家完全可以控制这个“水龙头”的开关,发币由央行施行,发放渠道是我国政策银行,可把握性也比较高。其次,相较于创新公司在做的这些研发,所谓的国家队做研发的整体规范性还是比较高,因为它本身是在一个更合规、更容易监管的体系之下运作,做风险管理也比较容易。


南方都市报:全球监管机构都在关注创新风险,尤其近几年去中心化金融发展如火如荼,如何看待各国监管理念的分别?


张纯信教授:有些国家根本就不治理,因此能够吸引到很多做创新的人。但是这也会产生很大的隐患,因为资金来源和实际运作情况都难以知晓,确实需要一个全球性的监管机制,不论是经过几大国家的联盟式的方式,还是每个国家负责好自己的企业等等,但是难处是现在金融逐渐在往分布式去中心化的趋势发展,这个只会让监管变得越来越难做。尤其是大家热谈元宇宙,如果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谁来做监管,谁来做惩处的执行,谁给最终决定,当中隐患相当大。


目前为止没有看到真正有效的全球性的治理平台,当然有很多尝试,比如瑞士在做支付跟数字货币相关的互兼容互监管的治理平台,会不会成功有待观察,因为他们自己国家的数字货币并不成熟。美国是只要不明显违法就暂时可以做,做完以后,看到违法行为再来惩处,这种后知后觉的做法会带来很多祸害,因为有很多人要先破产,才被进行监管或治理。韩国对稳定币的监管显然也是一个后知后觉的做法。


我国采取的确实是比较稳妥保守的做法,可能更多是用沙盒试点区先做小范围的尝试,中庸一些,即使出问题,也不至于影响到非常多人,然后逐步推动。正因如此,数字人民币才可以发展得这么快,这是国家可能在监管治理方面最容易拿捏并控制的一块,那些不容易控制的去中心化的东西,发展可能就会比较慢。核心的原因就是如果不先做到治理,等祸害到老百姓了再介入,就可能是一发不可收拾的结果。每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原则,这是自然的。


在某种意义上,如果大家都没有共识,去中心化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漏洞。因为反正全球没有共识,那有人就会选那个最没有门槛的地方,去那边设点,分布式到全球,然后别的国民也可能来参与了,不管在非洲还是在哪个角落,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隐患,所以确实一个跨国的全球化的监管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个机制没有建成之前,如何去防范其中的风险,同时不影响企业和人民做创新,这项艰难的任务是充满艺术性的决策,也是胜败的关键。


本文转载自南方都市报,记者林芯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