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3
  • 李龙夕:除了复旦泛海国金FMBA,我没考虑过其他选项
    李龙夕:除了复旦泛海国金FMBA,我没考虑过其他选项

    采访当天是难得的晴天。李龙夕坐在复旦泛海国金黄浦院区的会议室接受采访。窗外是黄浦江滩,阳光打进来,让讲话的人更显自信笃定。 这位以第一名身份加入复旦泛海国金FMBA项目的首期班拟录取学生,拒绝了我们给予的“学霸”标签,他坦然面对自己从退缩到冒险的性格转变;也一直以“运气”自谦,强调“回报意识”,对复旦泛海国金FMBA项目培养“金融领袖”的定位深感认同。 他说“读FMBA就是找自己”,他期待在这里积累,等待,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更好地回报社会。 “逐渐打开自我,我想和不同的人讲不同的故事” 如果说高考是万人过独木桥,那么当年李龙夕参加的河南高考则是100万人的惨烈竞争,说是走在钢丝上的高空冒险也不为过。 李龙夕“运气好”,战胜100万考生,进入了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但他自觉与“学霸”这一身份保持距离。“凭着运气进入复旦后,发现自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你懂的别人都懂,你不懂的别人也懂。” 这一度让他很受挫。“既然不一定行,那不去做,就不会出错了。所以我在学校期间形成了一种后退的性格。” 毕业之后,李龙夕本来有机会保研,这是更稳妥的选择,但是他决定走出舒适圈。 先是有机会作为兼职作者进入初创时期的华尔街见闻,感受到创业团队激情的同时,先后进入银行、企业和券商。工作中,围绕债务融资,李龙夕要经常和投资人打交道,他需要不断地突破自我。六年工作经历下来,他逐渐形成了胆大心细的做事风格,也具备了更加成熟的沟通技巧。一路走来,李龙夕逐渐打开自己,变得越来越自信。 其实,每一份工作都是不断寻找自己确认自己的过程。随着你历练得越多,得到的肯定越多,你对自己的认识就越清晰。”自信的同时,李龙夕也变得越来越有冒险精神,他不想一直做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用他的话说,在企业的那份工作是对不同的人讲同一个故事。在券商则是对不同的人讲一个类似的故事。现在的他野心更大,他想见不同的人讲不同的故事。 “我想回报社会,和这群理想主义的人学习一定没错!” “我希望未来能够从金融机构再次回归企业,参与到企业投融管退的全流程中,成为更加全面的商业人才,最终成为企业的CFO或者CIO。”这是李龙夕的职业愿景,他笑称实现这一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做成一件事儿,你首先要知道它是怎么运作的,第二你要知道有哪些核心的人在做,这两方面都是我欠缺的。” 正在考虑报考MBA以弥补两方面欠缺的李龙夕,机缘巧合下看到复旦泛海国金FMBA项目首场宣讲会的广告,他决定去听一听。 听完宣讲会,李龙夕就决定报考复旦泛海国金FMBA项目,此外没有考虑其他选项。虽然有点冒险,但他觉得自己的选择没错。 “首先是张纯信院长的讲话。他提到复旦泛海国金FMBA项目希望培养能够为中国金融事业的崛起和国际金融时代的变革献计献力的全球金融领袖,这一点特别打动我。” 李龙夕不断讲到“运气”二字。无论是进入复旦大学,还是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他都谦虚地表示并非全是自我成就。“我们要为自己的运气负一些应负的责任。每个人取得的成绩都是由社会和他人一起成就的,我们要有一种回报意识。我觉得张纯信院长所讲的是一种更宏伟的抱负,让我觉得特别有共鸣。” 另外,教授们的激情同样感染了其时的李龙夕。“这些教授其实也可以像舒适期的我一样,在高校的象牙塔内,守着自己的学问,收获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他们愿意来到一个新的学院,重新开疆辟土,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儿,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具有冒险精神的事情。能够做这些事情的人,一定是一群特别理想主义的人。” 他决定和这群理想主义的人一起学习。 “我期待在复旦泛海国金FMBA积累等待,走向更大的舞台。” “老师们特别有激情,能够感受到他们对我们这些学生的用心。”经历了两次班会的李龙夕对复旦泛海国金FMBA项目的满意已超预期。 或许因为见证过华尔街见闻的创业期,李龙夕内心对于这种充满激情的初创氛围特别有共鸣。当初选择复旦泛海国金的那份冒险精神,慢慢落了地。 “我们在班会上确定了班级文化:‘卓越、蜕变、凝聚’。每个人对这三个字的理解可能不一样,但是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认同,以及各自对自己未来的期待。就像一个种子在心里种下了,希望未来在复旦泛海国金生根发芽。” 关于未来在复旦泛海国金FMBA项目的学习,李龙夕充满期待,他愿意在这里积累和等待,蓄足力量,再次出发。“你不是股票,每天都有人给你定价。你可能就是一栋别墅,之前有人给你定一个价,等到某一个阶段,你站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你的价值会更高,但前提是你有勇气迎接这个舞台。这就需要你不断地去积累去等待。” “复旦泛海国金是一个台阶,帮助我走向一个更大的舞台。我期待在这里通过和教授与同学的交流,学习到更多前沿的知识,了解金融以外的行业,探索这个世界的运行。有了这些积累,未来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才能成为张纯信院长所说的‘金融领袖’。” 正如李龙夕所言“读FMBA就是找自己”,这个有点冒险主义、理想精神并充满激情的团队,不正是他想成为的样子? 我们蓄势待发!

    2019-05-20

  • 章舒彦:与复旦泛海国金FMBA一起探索未来
    章舒彦:与复旦泛海国金FMBA一起探索未来

    阳光明媚,春风十里。复旦泛海国金2019级FMBA项目首期班的同学齐聚黄浦院区。学院学术副院长张纯信教授分享了他关于年龄的理念:20+是探索,要多试错;30+是智慧,需要做很多重大决定;40+是稳定,人生趋向平缓。 台下的复旦泛海国金FMBA首期班拟录取学员章舒彦似乎比同龄人更早规划自己的人生。大概15岁的时候,她就确定了自己的方向。一路笃定前行,如今的她早已实现梦想。未进而立,她已然开始思考下一阶段的人生,重返校园就读MBA可以说是她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关于“未来”已不像15岁那年展现得简单明了,她决定和复旦泛海国金FMBA项目一起探索“未来”的答案。 立志金融,探索世界运行的本质 大概十五岁的时候,章舒彦就为自己规划了金融的道路。 问及为何选择金融,章舒彦的回答逻辑分明,思维严谨:一是因为可以在工作中满足好奇心、不断拓展知识领域,是为初心;二是有明确的量化指标评价体系,孰盈孰亏,是为反馈;三是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也有比较好的报酬待遇,是为个人发展。 这是如今作为策略分析师的她给出的理性答案。 不过,十几岁的少女对此有更加“浪漫”的想法。 “我想知道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章舒彦曾设想自己作为一名记者“执笔走天涯”,也曾想象成为一名物理学家探索世界的奥秘。但对自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后,章舒彦最终确定了金融这条道路。 “首先,金融能够满足我探索世界运行本质的初心。”被问到金融的本质,如今的章舒彦脱口而出,“发掘价值,合理定价,然后获利。”但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艺术,十几岁的章舒彦已然“无师自通”。 “做金融当然要赚钱。”很少有人对此直言不讳,章舒彦却毫不掩饰,但她对钱的理解十分理性。“比如,小时候和同学去买矿泉水,她会计算不同矿泉水每毫升的价格,找出最便宜的,我觉得她很适合经商。但我当时就觉得为了便宜几毛钱花费的时间可以用到其他更有价值的地方。后来我知道这叫复利,你的资金成本或者时间成本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更好的资源配置。” 十几岁的章舒彦,已经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望着未来的世界,她对自己25岁的模样已经了然于胸。 只身前往斯里兰卡,金融之路启航 25岁的时候,章舒彦已经是一名精致干练的金融白领,从Moody's到外资券商,一路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策略分析师。 大学顺利进入金融专业,但章舒彦真正的职业起点要从斯里兰卡开始。 大学毕业后,喜欢冒险的章舒彦独自联系了一家由几位前德意志银行的董事总经理开办、为华尔街投行提供研究咨询服务的公司(后成为穆迪公司Moody's全资子公司),踏上了斯里兰卡这块陌生的土地。一年半内,章舒彦通过了公司的考评,并由初级研究助理连升两级成为副经理。 在斯里兰卡的经历,真正为章舒彦打下了基础知识结构的框架。华尔街、投行、对冲基金……这些书本上的名词曾经都是遥不可及的概念,如今已经扎扎实实地融入到章舒彦的工作和生活中。 “其实人生海海,不需拘泥于某一个角色或者某一个市场、资产,投资的智慧应该建立在一个知识栅格之上,是各种知识经验的综合。”工作几年下来,章舒彦已经掌握了从公司财务到宏观分析的基础知识,她期待可以通过进一步学习构建更加系统的知识网络,成长为一个更加有广度和深度、且能把研究转化为决策的专业投资人士。 她决定报考MBA。 25岁的时候,章舒彦已经实现了15岁时候的梦想。但是随着视野的开阔,经验的渐长,站在而立之年的边上再眺望35岁,她却无法像15岁时那样能够清晰描绘未来的模样。报考MBA,重回校园对她来说是投资,也是暂停。35岁的答案或许可以在复旦泛海国金FMBA项目中寻找。 重返校园,寻找35岁的答案 章舒彦与复旦泛海国金结缘始于由复旦泛海国金主办的第二届上海国际金融论坛。当时学院很多教授的讲座给她留下深刻印象,与她正在研究的领域不谋而合。 此外,中国的本土资本市场在不断成熟和对外开放,市场对于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背景管理人汲汲渴求。在外资合资投行的职业起点给予了章舒彦一定优势,但是关于国内金融体系仍有一些领域缺乏第一手深入的认识。这也是章舒彦选择复旦泛海国金FMBA项目的原因,“兼具国际视野,也深谙中国金融之道,我希望在这里可以汲取更多关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养分,能够站在中国,面向世界。” 复旦泛海国金FMBA项目期待能够培养为中国金融事业的崛起和国际金融时代的变革献计献力的全球金融领袖。章舒彦也表示,投资是一项关于决策与回报的艺术,往小了说可以为委托人带来资产回报,往大了说可以影响行业乃至地区的经济配置和运行,是所谓另一个角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不谋而合,也让章舒彦对未来在复旦泛海国金FMBA项目的学习充满期待。 作为首期班拟录取学员,章舒彦深感荣幸。“身为第一批走进复旦泛海国金FMBA项目的学员,大家一起同甘共苦,面临很多挑战,也见证了许多从无到有的历程,这期间所形成的凝聚力是其他MBA项目无法比拟的。” 与其他动辄几百人的MBA项目相比,精品制的复旦泛海国金FMBA项目让同学们之间有了更多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同学们的背景很多元,来自企业、银行、互联网等各个领域。而且老师们对人才的选拔特别严格,同学们都非常优秀。两次班会下来,和同学们之间有很多交流,观点的碰撞可以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 也因为是首期班,没有陈规缛习,“比如我需要某个方面的帮助,可以和老师商量。这个过程让我很有归属感,因为我们是在一起定义复旦泛海国金FMBA项目的未来。”正如同学们一起定义了首期班的班级文化——“卓越、蜕变、凝聚”。这一文化会一直传承下去,成为复旦泛海国金FMBA项目文化底蕴的一块基石。 无论是章舒彦,还是复旦泛海国金FMBA项目,都在探索未来的模样。互相定义,相互成就,也许答案并非立等可现,但探索的过程让彼此更坚定初心,也更能看清前行的道路。 愿未来可期。

    2019-05-13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