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策划王佳任:电影与创业都是在寻找社会的痛点

发布时间:2020-11-20     

2020年11月20日,金融EMBA项目“JOT蜕变之旅”课程邀请到影视制片人、策划王佳任女士,以“建构未来的故事:电影的设计思维和企业家精神”为主题,为同学们奉上了一场有趣味、有深度的思考之旅。王佳任女士从事电影行业十多年,参与过百余部电影的制作,主创的电影20余部,其中,主要的14部电影作品累计票房209亿。王佳任女士曾出任电影《大唐玄奘》《建国大业》《孤岛终结》《无问西东》《流浪地球》《中国合伙人2》的策划,并担任电影《唐人街探案2》《深空》的监制,目前是电影《三体》《群星闪耀时》的负责人。



01

每个有志于“改变人心”的电影项目都是一次创业


电影从产生至今,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有人称之为“第七艺术”。为什么电影有如此魅力?王佳任女士通过自己从业十几年的经验,阐述对商业电影的理解:“一部好的商业电影,是沉浸式地讲述一个故事,用短短90分钟至120分钟,让所有观众彻底地发生情感上的变化,最终产生同一种感受,这便是电影最初的目的。”


王佳任女士认为,每个有志于“改变人心”的商业电影项目,其实都是一次创业。每一个电影项目起心动念之时,都是带着要改变人的观念与情绪的想法。“去发现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情感痛点,并找到一个能解决它的好故事。”


“各个领域的创业,可能都是在找这样的痛点,然后以更好的方式去解决它。”王佳任女士表示,找到的痛点越有共鸣,诠释的方式越让大家感兴趣,那么票房自然更高;解决方案越能被所有人接受,越能对人的心灵和情感产生慰籍,那么口碑就会越好。


02

找到值得耗费未来五年、十年的创业项目


一部电影的诞生,可以比作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发展历程:电影就是产品,电影上映就如同公司上市。经历如同种子轮、天使轮、A轮、B轮、C轮的融资过程,更多的人加入团队,不断打磨产品,更新管理模式。“经过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创业,最终等到电影上映的那一天,当天我们就能知道是‘涨停’还是‘破发’,是能连续涨停十几个工作日,还是几天后就被悄然退市。”


但是,电影和创业又有区别,它需要操盘者对时代情感需求有极强的敏锐度和前瞻性。王佳任女士再次以互联网公司为例,“互联网产品可以在6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里上线,并根据用户反馈不断更新迭代。但是,电影不行。”电影从一个想法到最终上映,可能需要五年、十年。所以电影选题者更多是在思考人们未来的情感需求,为未来的观众讲故事。



03

理解未来的时代画像和用户画像


2019年,《流浪地球》的成功掀起了国内科幻影视的热潮,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王佳任女士表示:“我在2015年开始做这个项目。当时,我国综合国力增长到达了一个新阶段,互联网技术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我们可以实现弯道超车。对于未来的想象与憧憬,让大家对科幻的兴趣发生了爆发式增长。这个时候,太需要有一部中国人自己拍的科幻电影来填补这种情感需求。”


对社会情绪的精准把握成就了《流浪地球》。“尽管这部电影很青涩,也有很多问题,但因为应和了大众的情感诉求,瑕不掩瑜,最终实现了票房的巨大成功。”


王佳任女士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选题时必问的两个问题:未来的社会将会怎样?未来的观众又会怎样?通过理解时代画像和用户画像,找到人最底层、最隐秘的内心情感需求,或是一个时代心底最苦痛、最秘而不宣的渴望,然后,让观众通过电影故事和主人公的经历得到情绪上的满足。



讲座的最后,王佳任女士以“想象2025年中国票房第一的影片类型”这一话题,与同学们热烈地互动讨论。同学们各叙己见,从国际形势、科技发展、个人生活、互联网大数据等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此次“JOT蜕变之旅”讲座以电影设计思维为切入点,其中蕴含的对人群痛点的把握、对未来社会的思考、对创业精神的阐述,让每一位聆听者对电影乃至自身所在行业有了全新角度的思考与领悟。


金融EMBA项目的“JOT蜕变之旅”课程体系依托复旦大学综合性优势,融入前沿科技、社会科学、心理学科、历史哲学等课程,为个人学习和创新提供支持;同时,通过体验式互动和团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批判性思考问题的方法,达到思维方式升华与知识能力融汇,增强领导者面对复杂环境及各类挑战的调适性,提升领导者格局。